典型文献
微创肿瘤剜除术治疗胰腺良性及低度恶性肿瘤60例效果分析
文献摘要:
目的:探讨微创肿瘤剜除术治疗胰腺良性及低度恶性肿瘤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1月至2021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收治的60例行微创胰腺肿瘤剜除术的良性及低度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男性17例,女性43例,年龄(50.0±13.2)岁(范围:23~73岁)。肿瘤位置位于胰头部40例(66.7%),胰颈体尾部20例(33.3%)。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机器人组(
n=25)和腹腔镜组(
n=35)。定量资料使用
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比较,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比较,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胰瘘的影响因素。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肿瘤剜除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183.5±67.3)min(范围:90~410 min),12例(20.0%)患者术中行支架置入胰管修补,术后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24.7±22.9)d(范围:2~113 d)。机器人组的肿瘤最大径大于腹腔镜组[(3.5±0.9)cm比(2.9±0.7)cm,
t=-2.825,
P=0.006],术后生化漏及B级胰瘘发生率分别为20.0%、22.9%和36.0%、51.4%(χ2=2.289,
P=0.318)。两组均无C级胰瘘发生,亦无淋巴瘘、胆瘘、胃排空延迟、二次手术和围手术期死亡。对有无发生临床相关胰瘘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重指数大(
OR=1.285,95%
CI:1.053~1.569,
P=0.014)、肿瘤最大径大(
OR=3.703,95%
CI:1.465~9.360,
P=0.006)、术中行胰管修补(
OR=7.889,95%
CI:1.471~42.296,
P=0.016)是发生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手术方式中的机器人手术(
OR=0.168,95%
CI:0.036~0.796,
P=0.025)为胰瘘的保护因素。随访观察无患者出现胰酶依赖的消化不良和新发糖尿病。
结论:微创肿瘤剜除术治疗胰腺良性和低度恶性肿瘤是可行的,术后短期内胰瘘的发生率较高,但少见严重并发症。机器人辅助手术在减少术后胰瘘和处理较大肿瘤方面具有优势。
文献关键词:
胰腺肿瘤;外科手术,微创性;剜除;机器人手术;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刘梦奇;刘文生;李征;卓奇峰;吉顺荣;许文彦;史逸华;虞先濬;徐晓武
作者机构: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 上海市胰腺肿瘤研究所 复旦大学胰腺肿瘤研究所,上海 200032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刘梦奇;刘文生;李征;卓奇峰;吉顺荣;许文彦;史逸华;虞先濬;徐晓武-.微创肿瘤剜除术治疗胰腺良性及低度恶性肿瘤60例效果分析)[J].中华外科杂志,2022(07):674-679
A类:
B类:
剜除术,低度恶性肿瘤,复旦大学,肿瘤医院,胰腺外科,胰腺肿瘤,恶性肿瘤患者,肿瘤位置,胰头部,尾部,手术方式,腹腔镜,定量资料,Mann,Whitney,Fisher,概率法,术后胰瘘,中转开腹,手术时间,中行,支架置入,胰管,修补,后腹腔,腹腔引流管,拔除,肿瘤最大径,胆瘘,胃排空延迟,二次手术,围手术期,临床相,体重指数,机器人手术,保护因素,随访观察,胰酶,消化不良,新发糖尿病,严重并发症,机器人辅助手术,外科手术,微创性
AB值:
0.262958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