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骨性Ⅱ类错
伴高角成人下颌垂直向高度控制与颞下颌关节变化的锥形束CT分析
文献摘要:
目的:通过锥形束CT探讨骨性Ⅱ类错
伴高角成人下颌垂直向高度控制矫治前后颞下颌关节形态和位置的变化,以及下颌垂直向变化量与髁突位置变化量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正畸临床诊断和矫治设计提供参考。
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20年11月于兰州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行减数矫治并进行主动垂直向高度控制的骨性Ⅱ类错
伴高角成年患者20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14例,年龄(21.4±2.4)岁。将矫治前后患者锥形束CT导入Invivo Dental 5.0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和校正后,测量头颅侧位截面的下颌垂直向指标(下颌平面角、后前面高比、下颌真性旋转角)、切道斜度以及髁突形态和位置及关节窝形态指标,并对矫治前后结果进行配对
t检验。计算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下颌垂直向指标变化量与髁突位置变化量的相关性。
结果:矫治后20例患者前牙覆
、覆盖正常,磨牙垂直向高度得到控制。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下颌平面角显著减小2.05°±1.22°(
t=7.60,
P<0.001)、后前面高比显著增加(1.89±3.32)%(
t=2.56,
P=0.019)、下颌真性旋转角显著减小1.42°±1.92°(
t=3.54,
P=0.002);矫治后髁突内外径显著增加(0.55±0.76)mm(
t=-2.73,
P=0.015)、髁突前后径显著增加(0.27±3.51)mm(
t=-3.23,
P=0.006)、髁突最大轴面面积显著增加(6.01±7.36)mm
2(
t=-2.80,
P=0.013)、髁突头高度显著增加(0.33±0.72)mm(
t=-2.14,
P=0.046);关节窝宽度显著增加(0.56±0.93)mm(
t=-2.37,
P=0.032)、关节窝深度显著增加0.33(0.14,0.51)mm(
Z=-2.76,
P=0.006)、关节结节角显著增加1.50°±2.40°(
t=-2.44,
P=0.028);髁突内间隙显著减小(0.33±0.49)mm(
t=2.31,
P=0.035)、髁突外间隙显著减小(0.20±0.23)mm(
t=3.58,
P=0.003)。矫治前6例患者髁突存在前移位、7例髁突为居中位、7例髁突后移位;矫治后髁突居中位者变化不大,2例髁突后移位及3例髁突前移位者矫治后髁突处于居中位,3例髁突前移位及3例髁突后移位者关节间隙指数更接近居中位,1例后移位及1例前移位者髁突位置基本无变化。患者后前面高比变化量与髁突内间隙变化量呈显著负相关(
r=-0.52,
P=0.019),与髁突中间隙及外间隙呈低度相关(
r=-0.48,
P=0.031;
r=-0.47,
P=0.035)。
结论:骨性Ⅱ类错
伴高角成年患者经过下颌垂直向高度控制矫治后,前牙覆
覆盖正常,侧貌改善,同时髁突和关节窝发生适当生理改建。后前面高比变化量与髁突间隙变化量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
文献关键词:
错,安氏Ⅱ类;颞下颌关节;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成年人(19-44);高角;垂直向高度控制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韦钰;张国瑞;刘一宁;陈文远锋;张新竺;曹宝成
作者机构:
兰州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兰州 73000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韦钰;张国瑞;刘一宁;陈文远锋;张新竺;曹宝成-.骨性Ⅱ类错
伴高角成人下颌垂直向高度控制与颞下颌关节变化的锥形束CT分析
)[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22(11):1147-1155
A类:
垂直向高度控制,切道斜度
B类:
高角,颞下颌关节,锥形束,矫治,垂直向变化,变化量,髁突位置,正畸,兰州大学,口腔医院,减数,成年患者,中男,Invivo,Dental,三维重建,头颅,下颌平面角,真性,旋转角,关节窝,形态指标,指标变化,前牙,磨牙,外径,前后径,轴面,mm
,关节结节,内间隙,外间,前移,移位,居中,后移,关节间隙,本无,低度,侧貌,改建,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AB值:
0.196091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