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张八岭隆起及邻区深部电性结构研究
文献摘要:
研究区位于华北陆块近东西向构造与扬子陆块北东向构造的交接部位,对其深部的电性结构研究可以为两大陆块的拼接与构造演化提供证据.通过对一条从安徽凤阳到全椒一条130 km长的长周期大地电磁测深剖面的处理与二维反演,获得了 100 km以浅的电阻率剖面模型.该电阻率剖面模型在纵向上可分为中上地壳高阻层、下地壳低阻层和上地幔高阻层,电性莫霍面深度30~35 km.合肥盆地之下存在巨厚的高阻体,或为南北向挤压应力下缩短的中上地壳的反映;扬子陆块上下地壳发生解耦,中上地壳产生紧闭褶皱、冲断,下地壳则为宽缓的塑性变形.张八岭隆起之下的下地壳受到华北陆块的阻挡,分别向上和向下塑性变形.向上的变形推挤张八岭的进一步隆起,向下则产生向上地幔的俯冲,造成壳幔物质交换.电性模型支持华北陆块和扬子陆块的斜向汇聚模式.
文献关键词:
张八岭隆起;郯庐断裂带;长周期大地电磁测深;深部电性结构;电性莫霍面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李涛;赵宝峰;汪启年;周月;官大维;阮永刚
作者机构:
安徽省勘查技术院(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能源勘查中心),合肥 230041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李涛;赵宝峰;汪启年;周月;官大维;阮永刚-.张八岭隆起及邻区深部电性结构研究)[J].地球物理学进展,2022(04):1422-1430
A类:
张八岭隆起,长周期大地电磁测深,电性莫霍面,斜向汇聚
B类:
深部电性结构,结构研究,华北陆块,近东,东西向,扬子陆块,北东,东向,交接,拼接,构造演化,提供证据,安徽凤阳,全椒,二维反演,电阻率剖面,剖面模型,上地壳,高阻层,下地壳,低阻层,上地幔,莫霍面深度,下存,巨厚,或为,南北向,挤压应力,解耦,紧闭,褶皱,冲断,宽缓,塑性变形,阻挡,推挤,俯冲,物质交换,郯庐断裂带
AB值:
0.257435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