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虚拟现实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文献摘要: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观察虚拟现实技术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3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17例。2组患者均给予针灸、电刺激和推拿等基本康复治疗和常规作业治疗。2组患者常规作业治疗均每日1次,每次治疗组训练20 min,对照组训练40 min,连续训练3周。治疗组在每日20 min常规作业治疗的基础上增加20 min的VR上肢训练,亦每日1次,连续训练3周。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治疗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和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估2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同时进行DTI测定,包括双侧皮质脊髓束(CST)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计算FA比值(rFA)和FA不对称性(FAasy),并利用DTT技术重建治疗组患者的双侧CST。结果:治疗后,2组的FMA-UE评分和MBI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FMA-UE评分和MBI评分分别为(48.82±8.32)分和(79.71±8.37)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放射冠层面,2组患者的FA和rFA值均显著升高,FAasy值均显著降低,组内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DTT图显示,治疗前,脑卒中患者患侧CST部分或完全断裂、稀疏,较健侧明显减少,远端纤维束也变细减少;治疗后,其纤维束数量较前增加,原先断裂部位出现修复连接。
结论: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常规作业治疗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患者偏瘫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DTI研究显示,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常规作业治疗可诱发大脑可塑性变化,促进CST的修复,尤其在放射冠层面。
文献关键词:
脑卒中;上肢功能;虚拟现实;弥散张量成像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梁明;魏珍;谢荣;王宝霞;方瑞
作者机构: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乌鲁木齐 83000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高血压诊疗研究中心,乌鲁木齐 830001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梁明;魏珍;谢荣;王宝霞;方瑞-.虚拟现实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弥散张量成像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22(02):131-134
A类:
FAasy
B类:
虚拟现实训练,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观,虚拟现实技术,排除标准,针灸,电刺激,推拿,本康,康复治疗,作业治疗,组训,VR,Fugl,Meyer,FMA,UE,Barthel,MBI,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双侧皮质脊髓束,CST,各向异性分数,rFA,不对称性,DTT,重建治疗,内治,冠层,脑卒中患者,患侧,健侧,远端,纤维束,变细,原先,先断,技术结合,大脑可塑性
AB值:
0.221861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