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振动对家兔骨骼肌线粒体融合与分裂基因表达及骨骼肌超微结构的影响
文献摘要:
目的:探讨振动对骨骼肌线粒体融合基因与分裂基因表达及对骨骼肌超微结构的影响,为振动性骨骼肌损伤发生机制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于2019年6月,选取3.5月龄的新西兰家兔32只,按照4小时等能量频率计权加速度有效值[a
hw(4)]随机分组分为低强度组(3.02 m/s
2)、中强度组(6.13 m/s
2)、高强度组(12.26 m/s
2)和对照组(与中强度组相同的实验环境,只接触噪声不接触振动),每组8只。对实验组家兔进行45 d的后肢振动负荷实验,实验结束后取其后肢骨骼肌,用荧光实时定量PCR(RT-PCR)进行线粒体融合基因(
Mfn1/Mfn2)mRNA与分裂基因(
Fis1、
Drp1) mRNA表达的测定,并对高强度组家兔进行骨骼肌超微结构观察。
结果:对照组、低强度组、中强度组、高强度组骨骼肌组织
Mfn1 mRNA表达量为:3.25±1.36、3.85±1.90、4.53±2.31、11.63±7.68;
Mfn2 mRNA表达量分别为:0.68±0.25、1.02±0.40、0.94±0.33、1.40±0.45;
Fis1 mRNA表达量分别为:1.05±0.62、1.15±0.59、1.53±1.06、2.46±1.51;
Drp1 mRNA表达量分别为:3.72±1.76、2.91±1.63、3.27±2.01、4.21±2.46。与对照组比较,高强度组家兔骨骼肌组织
Mfn1 mRNA、
Mfn2 mRNA、
Fis1 mRNA的表达均明显增强;中强度组、低强度组的
Mfn2 mRNA的表达明显增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超微结构观察显示,高强度组家兔骨骼肌出现线粒体灶性聚集、嵴膜损伤、空泡样改变,肌纤维Z线不齐、肌小节缺失等改变。
结论:振动可造成家兔骨骼肌线粒体融合与分裂基因的表达失衡,并可能导致出现线粒体形态结构的异常以及能量代谢的紊乱,可能成为振动所致骨骼肌损伤的重要靶点。
文献关键词:
振动;骨骼肌;线粒体融合与分裂基因;超微结构;家兔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李佳宣;解霜雁;张兆强;张春芝;林立
作者机构:
济宁医学院职业卫生与环境医学重点实验室,济宁 272013;潍坊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潍芳 261053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李佳宣;解霜雁;张兆强;张春芝;林立-.振动对家兔骨骼肌线粒体融合与分裂基因表达及骨骼肌超微结构的影响)[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22(01):18-23
A类:
线粒体融合与分裂基因
B类:
家兔,兔骨,融合基因,振动性,骨骼肌损伤,发生机制,基础资料,月龄,新西兰,频率计权,有效值,a
,hw,低强度,s
,实验环境,后肢,肢骨,实时定量,Mfn1,Mfn2,Fis1,Drp1,超微结构观察,肌组织,明显增强,膜损伤,空泡,肌纤维,小节,成家,线粒体形态,形态结构,常以,能量代谢
AB值:
0.234927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