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实验性骨骺损伤后生长板形态学变化及骨形态发生蛋白12,13的动态监测
文献摘要:
目的:探寻骨骺损伤的大鼠模型中生长板形态学变化及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12,13动态变化的意义。方法:本研究将40只4周龄SD大鼠(110~140 g)随机分为5组,对每只大鼠的右侧胫骨造成骨骺损伤,分别于损伤后1、7、14、28、42 d取材,使用游标卡尺测量损伤后大鼠双侧胫骨长度的变化,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损伤后胫骨的组织病理学改变,使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 tim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检测BMP-12,13在RNA水平的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BMP-12,13在胫骨生长板中的表达分布及变化,最后通过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5-ethynyl-2'-deoxyuridine,EdU)染色检测骨骺损伤后生长板软骨细胞增殖速度的改变。结果:在骨骺损伤后可以观察到典型的损伤修复过程,并且第14天观察到生长板内骨桥的形成;在第14、28、42天,损伤侧肢体的长度明显短于正常对照组肢体;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生长板中的BMP-12表达在第1天(
P=0.037)和第42天(
P=0.026)显著升高,但在第7天(
P=0.004)、第14天(
P<0.001)和第28天(
P=0.026)显著下降,BMP-13的表达在损伤后第1天显著增加(
P=0.037),但在第42天显著下降(
P=0.02);在损伤后42 d,实验组生长板EdU阳性软骨细胞的百分比显著低于对照骨(
P=0.011)。
结论:骨骺损伤早期BMP-12,13表达变化表明其参与骨桥形成,这将对骨骺损伤后肢体短缩和畸形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文献关键词:
生长板;骨形态发生蛋白;肢体畸形;骨骺损伤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杨定龙;黄永波;李鹏翠;李文斌;张倩;闫鲜艳;张志强;任晓春;高建;苗苗;黄凌岸
作者机构: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骨科,太原 030001;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太原 030001;骨与软组织损伤修复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太原 030000;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护理部,太原 030001;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 100006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杨定龙;黄永波;李鹏翠;李文斌;张倩;闫鲜艳;张志强;任晓春;高建;苗苗;黄凌岸-.实验性骨骺损伤后生长板形态学变化及骨形态发生蛋白12,13的动态监测)[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22(11):1036-1043
A类:
B类:
实验性,骨骺损伤,板形,骨形态发生蛋白,大鼠模型,bone,morphogenetic,protein,BMP,周龄,成骨,取材,游标卡尺测量,苏木,木精,伊红,组织病理学,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real,polymerase,chain,reaction,qRT,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胫骨生长,表达分布,乙炔基,脱氧,尿嘧啶,ethynyl,deoxyuridine,EdU,生长板软骨细胞,损伤修复,修复过程,板内,骨桥,侧肢,正常对照,天显,表达变化,桥形,后肢,肢体短缩,肢体畸形
AB值:
0.278891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