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雷竹丛枝病病原生物学特性及药剂防效试验
文献摘要:
在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雷竹林区丛枝病发生普遍且危害严重.为明确该病的发生规律和病原种类,以及病原的生物学特性和野外药剂防效,本研究对6个雷竹丛枝病发病林区进行调查与样品采集,通过野外观测与分析,掌握了该病害发生特点和演变规律;运用表型特征观测与多基因(ITS、LSU、SSU、tefl-α、rpb2、mcm7和 tub2)系统发育分析,明确该病害病原为竹针孢麦角菌Aciculosporium take;采用不同培养基、pH、光照、碳氮源条件培养病原菌,其最适生长和产孢的培养基为PDA,最佳pH值为7.5,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牛肉膏+酵母膏,最佳光照为24h全光照;依据含药平板试验,10%苯醚甲环唑WG抑菌效果最佳,EC50值为0.019 μg/mL,野外防治试验中,浓度为400 μg/mL的苯醚甲环唑,防治效果达96.57%.
文献关键词:
竹针孢麦角菌;发生规律;杀菌剂;防效试验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刘思怡;杨春琳;曾倩;吕一聪;许秀兰;刘利娟;刘应高
作者机构:
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四川成都611130;成都市农林科学院林业研究所,四川成都61113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刘思怡;杨春琳;曾倩;吕一聪;许秀兰;刘利娟;刘应高-.雷竹丛枝病病原生物学特性及药剂防效试验)[J].菌物学报,2022(11):1867-1888
A类:
tefl,mcm7,竹针孢麦角菌,Aciculosporium
B类:
竹丛,丛枝病,病原生物学,生物学特性,药剂防效,防效试验,雅安市,雨城区,雷竹林,林区,发生规律,原种,样品采集,野外观测,病害发生,发生特点,演变规律,表型特征,多基因,ITS,LSU,SSU,rpb2,tub2,系统发育分析,害病,原为,take,碳氮源,养病,产孢,PDA,碳源,牛肉,酵母,24h,全光照,含药,平板试验,苯醚甲环唑,WG,抑菌效果,EC50,外防,防治试验,防治效果,杀菌剂
AB值:
0.445309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