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镰形棘豆总黄酮抗肾癌分子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初探
文献摘要:
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方法研究镰形棘豆总黄酮(TFOF)抗肾癌的分子机制.方法 通过SEAdata-base、SwissTarget Prediction 和 TargetNet 数据库预测 TFOF 的相关靶点.从 DisGeNET、NCBI、GeneCards、OMIM 和 Gene-CLip3数据库收集与肾癌相关的靶点,通过靶点映射确定活性化合物作用于炎症的靶点.利用Cytoscape3.7.2软件,构建药物-化合物-疾病-靶点蛋白互作网络图.借助Omicshare和Metascape开放平台对交集靶点进行GO及KEGG富集分析.检测活性化合物对TNF-α诱导特殊转染的人胚胎肾293细胞(HEK-293细胞)中NF-κB抑制率的影响,以验证其抗肿瘤活性.通过Autodock软件对核心化合物和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靶点映射确定了 460个镰形棘豆黄酮类化合物与炎症的共同靶点,其中,关键靶点8个(包括AKT1、TNF、SRC、VEGFA、EGFR等).KEGG富集结果显示:TFOF的抗炎机制主要为调控cAMP信号通路、癌症中的微小RNA、VEGF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显示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对接良好.体外实验表明:7-羟基黄酮、2',4'-二羟基查尔酮这两种化合物可显著抑制TNF-α活化HEK-293细胞中NF-κB的释放,具有明显的抗肾癌作用.结论 镰形棘黄酮类化合物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发挥抗肾癌作用,该作用可能与其对cAMP信号通路、癌症中的微小RNA、VEGF信号通路等的调控有关.
文献关键词:
镰形棘豆总黄酮;肾癌;镰形棘豆;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7-羟基黄酮;NF-κB;2’;4’-二羟基查尔酮;人胚胎肾293细胞
作者姓名:
彭岩枫;郭阳;刘海瑞;周怡;张晓凤;张得钧
作者机构:
青海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青海西宁810016;青海大学医学院高原医学研究中心青海省高原医学应用基础重点实验室,青海西宁810001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彭岩枫;郭阳;刘海瑞;周怡;张晓凤;张得钧-.镰形棘豆总黄酮抗肾癌分子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初探)[J].华西药学杂志,2022(06):623-630
A类:
镰形棘豆,镰形棘豆总黄酮,TFOF,SEAdata,CLip3
B类:
肾癌,分子作用机制,网络药理学,利用网络,分子对接,对接方法,base,SwissTarget,Prediction,TargetNet,DisGeNET,NCBI,GeneCards,OMIM,活性化合物,Cytoscape3,靶点蛋白,蛋白互作网络,网络图,Omicshare,Metascape,开放平台,交集靶点,富集分析,转染,人胚胎,HEK,抑制率,抗肿瘤活性,Autodock,核心靶点,黄酮类化合物,关键靶点,AKT1,SRC,VEGFA,EGFR,集结,抗炎机制,cAMP,核心成分,体外实验,查尔酮,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
AB值:
0.282028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