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CT体脂分布与颈动脉斑块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文献摘要:
目的 分析CT体脂分布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22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于2周内行腹部CT和头颈CTA检查.将腹部CT原始数据上传至GE AW 4.7工作站,分别在后处理工作站上测量平脐水平腹部内脏脂肪面积(VFA)、皮下脂肪面积(SFA),计算内脏脂肪面积/皮下脂肪面积比值(VFA/SFA).基于头颈部CT血管成像评估颈动脉斑块类型和狭窄程度.依据颈动脉斑块类型将患者分为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依据颈动脉狭窄程度将患者分为无/轻度狭窄组、中/重度狭窄组.分别比较临床实验室指标、腹部脂肪定量参数在两组间的差异.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VFA/SFA比值在不稳定斑块组高于稳定斑块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9);VFA、SFA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6、0.695);总胆固醇在不稳定斑块组低于稳定斑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1).中/重度狭窄组患者冠心病发病率高于无/轻度狭窄组患者,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6);CT体脂分布定量参数(VFA、SFA、VFA/SFA比值)在无/轻度狭窄组、中/重度狭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腹部脂肪定量参数VFA/SFA比值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VFA/SFA比值越高,斑块稳定性越差.
文献关键词:
斑块稳定性;狭窄程度;内脏脂肪面积;皮下脂肪面积
作者姓名:
孙潇楠;李绍东;孟闫凯;岳思宇;余苗;陈希田;于攀;刘忠啸;朱士光;杜波;朱丽丽;徐凯
作者机构:
221002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影像科;徐州医科大学影像学院;徐州医科大学医学影像与数字医学研究所;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海医院医学影像科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孙潇楠;李绍东;孟闫凯;岳思宇;余苗;陈希田;于攀;刘忠啸;朱士光;杜波;朱丽丽;徐凯-.CT体脂分布与颈动脉斑块特征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22(07):1260-1264
A类:
B类:
体脂分布,斑块特征,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斑块负荷,内行,CTA,原始数据,数据上传,GE,AW,工作站,站上,腹部内脏脂肪面积,VFA,皮下脂肪面积,SFA,面积比值,头颈部,血管成像,斑块类型,不稳定斑块,颈动脉狭窄程度,重度狭窄,临床实验室,实验室指标,腹部脂肪,脂肪定量,定量参数,非正态分布,Mann,Whitney,x2,总胆固醇,冠心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
AB值:
0.210145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