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深圳湾海域赤潮生物演变及赤潮预警关键因子分析
文献摘要:
2020年5月初,深圳湾海域发生近5年来首次赤潮,面积达到6 km2,前期赤潮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后期转变为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布放于深圳湾海域的海洋环境综合浮标自动监测到了赤潮发生过程的海水水质和生态数据变化:赤潮发生前(4月底)硝酸盐和磷酸盐均大幅升高;赤潮发生期间,叶绿素a浓度迅速升高,最高值达到127.1μg·L-1(5月2日),海水温度持续升高,盐度整体下降;5月4日开始,赤潮逐渐消散,当日水温日均值达到28℃以上,风力也开始升高,盐度则继续降低.经研究分析,本次深圳湾赤潮的主要调控因素可能是水温,活性磷酸盐大幅升高可能是引发中肋骨条藻大规模增殖的诱因,而赤潮后期的陆源水体输入导致的悬浮物增加导致了赤潮快速消亡.本次赤潮优势种从硅藻到针胞藻的转变,主要原因可能是赤潮前期磷酸盐快速消耗导致的磷供应不足.通过数据分析发现,近十几年来,深圳湾海域赤潮生物逐渐从硅藻转变为甲藻及其他藻类,其原因与海域氮磷比持续升高、磷成为限制因子有关,故海域赤潮监测预警应重点关注磷酸盐的变化.
文献关键词:
深圳湾;磷酸盐;赤潮;中肋骨条藻;赤潮异弯藻
作者姓名:
李丽;马方方;翟晓辉;杨伟思;叶鹏浩;刘悦
作者机构:
深圳市海洋发展研究促进中心, 深圳518029;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 苏州215163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李丽;马方方;翟晓辉;杨伟思;叶鹏浩;刘悦-.深圳湾海域赤潮生物演变及赤潮预警关键因子分析)[J].生态科学,2022(03):82-89
A类:
akashiwo
B类:
深圳湾,海域,赤潮生物,赤潮预警,关键因子,月初,km2,优势种,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costatum,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布放,放于,海洋环境,浮标,自动监测,海水水质,生态数据,数据变化,生前,月底,硝酸盐,发生期,叶绿素,最高值,海水温度,盐度,消散,当日,日均值,风力,调控因素,活性磷酸盐,陆源,源水,悬浮物,消亡,硅藻,磷供应,十几年来,甲藻,藻类,氮磷比,限制因子,监测预警
AB值:
0.386365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