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抑制晚钠电流对短QT间期心脏心电生理指标的影响及抗室性心律失常的机制
文献摘要:
目的:探讨抑制晚钠电流的药物对短QT间期心脏可能的电生理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Langendorff灌流装置制备兔离体心脏电生理研究模型。选择新西兰大耳白兔80只,首先任意选取34只,未用药时为对照A组(
n=34)、给予I
KATP开放剂吡那地尔后为吡那地尔A组(
n=34),再从吡那地尔A组中选取27只,联用钠通道抑制剂或传统的用于治疗短QT综合征的药物奎尼丁后分为雷诺嗪联用组(
n=9)、美西律联用组(
n=9)、奎尼丁联用组(
n=9)。在剩余的46只新西兰兔中选取19只,未用药时为对照B组(
n=19),给予吡那地尔后为吡那地尔B组(
n=19)。其余27只分为雷诺嗪单用组(
n=9)、美西律单用组(
n=9)、奎尼丁单用组(
n=9)。采集对照A组、吡那地尔A组的心电生理参数,在对照B组、吡那地尔B组中采用程序电刺激诱发室性心律失常并采集心电图。采集吡那地尔联用组和单用药物组的心电生理参数,同时诱发室性心律失常并采集心电图。吡那地尔、雷诺嗪、美西律、奎尼丁药物浓度分别为30、10、30、1 μmol/L。
结果:与对照A组相比,吡那地尔A组的QT间期、心外膜和心内膜动作电位复极化完成90%处的时程(MAPD
90)缩短、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DR)增大、有效不应期(ERP)和复极后不应期(PRR)降低(
P<0.05)。与吡那地尔A组相比,美西律联用组、奎尼丁联用组心外膜和心内膜MAPD
90和QT间期延长(
P<0.05),雷诺嗪联用组则不发生改变;TDR在3个联用组均显著降低,但ERP和PRR则延长(
P<0.05)。程序电刺激时对照B组室性心律失常诱发率为0,吡那地尔B组升高至10/19(χ2=13.6,
P<0.05)。雷诺嗪联用组、美西律联用组和奎尼丁联用组室性心律失常的诱发率分别为1/9、1/9和0,均低于吡那地尔B组(χ2=4.5、4.5、7.4,
P均<0.05)。
结论:在QT间期缩短的心脏,抑制晚钠电流不会加重电生理异常,而且会降低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性,其机制与逆转短QT情况下TDR的增大和不应期(包括ERP及PRR)的缩短有关。
文献关键词:
动作电位;晚钠电流抑制剂;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复极后不应期;心室颤动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黄郁文;陈英;王程瑜;吴林
作者机构: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北京100034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黄郁文;陈英;王程瑜;吴林-.抑制晚钠电流对短QT间期心脏心电生理指标的影响及抗室性心律失常的机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2(11):1087-1093
A类:
MAPD
,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复极后不应期,晚钠电流抑制剂
B类:
QT,间期,心电生理,电生理指标,室性心律失常,生理作用,Langendorff,灌流,离体心脏,心脏电生理,研究模型,兰大,白兔,未用,I
,KATP,开放剂,尔后,钠通道,奎尼丁,雷诺嗪,美西律,新西兰兔,单用,生理参数,电刺激,心电图,药物浓度,心外膜,心内膜,动作电位,复极化,时程,TDR,有效不应期,ERP,PRR,恶性心律失常,心室颤动
AB值:
0.223074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