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类天疱疮文献病例分析
文献摘要:
目的:了解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相关类天疱疮的临床特点。方法: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截至2021年10月15日),收集ICI致类天疱疮的病例报告类文献,提取患者相关信息(性别、年龄、肿瘤类型、使用的ICI药物、类天疱疮潜伏期、主要症状、分布部位、活检及免疫检查情况、治疗及转归等)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纳入相关文献82篇,涉及患者103例,男性72例,女性31例,年龄30~90岁,其中≥60岁者82例(79.6%);原发疾病为黑色素瘤者45例(43.7%),肺癌29例(28.2%)。103例患者共涉及6个品种的ICI,包括PD-1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47例,45.6%)、纳武利尤单抗(44例,42.7%)和特瑞普利单抗(4例,3.9%);PD-L1抑制剂阿特珠单抗(3例,2.9%)、度伐利尤单抗(2例,1.9%)和CTLA-4抑制剂伊匹木单抗(3例,2.9%)。84例患者有开始应用ICI至发生类天疱疮的时间记录,帕博利珠单抗为3~850 d,纳武利尤单抗为21~790 d,特瑞普利单抗为70~728 d。103例患者中,类天疱疮类型为大疱性类天疱疮者88例(85.4%),黏膜类天疱疮8例(7.8%),非大疱性类天疱疮4例(3.9%),汗疱疹样型类天疱疮1例(1.0%);临床表现为大疱、水疱样皮损98例(95.1%),皮疹51例(49.5%)和瘙痒48例(45.6%)等。94例患者有皮肤活检结果记录,78例(83.0%)病变部位可见嗜酸粒细胞浸润;92例(97.8%)进行了免疫学检查,其中63例(68.5%)为IgG沉积和C3沉积。53例患者有类天疱疮相关抗原抗体检测结果记录,检测抗原共35例,其中检测BP180者25例,24例阳性;同时检测BP180和BP230者8例,其中6例2项均阳性,2例BP180阳性而BP230阴性;检测BP-Ag2者2例,均阳性。经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和/或停用ICI等措施,103例患者中86例(83.5%)好转,6例未见好转;8例死亡,其中7例类天疱疮好转但死于其他病因,1例死因未报道;9例未报道结局。结论:使用ICI类药物可致类天疱疮,老年人发生率高,潜伏期不一,最短3 d,最长可达2年以上;经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和/或停用ICI等措施,多数预后良好。
文献关键词: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类天疱疮,大疱性;免疫相关不良事件
作者姓名:
翁秀华;黄小嘉;黄雅萍;程波
作者机构: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学部,福州 350005;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滨海院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药学部,长乐 350212;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福州 350005;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滨海院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皮肤科,长乐 350212
引用格式:
[1]翁秀华;黄小嘉;黄雅萍;程波-.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类天疱疮文献病例分析)[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22(12):652-657
A类:
非大疱性类天疱疮,BP230
B类: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病例分析,ICI,临床特点,病例报告,潜伏期,主要症状,转归,描述性分析,黑色素瘤,帕博利珠单抗,纳武利尤单抗,特瑞普利单抗,L1,阿特,度伐利尤单抗,CTLA,伊匹木单抗,黏膜类天疱疮,汗疱疹,水疱,皮损,皮疹,瘙痒,皮肤活检,结果记录,病变部位,嗜酸粒细胞,细胞浸润,免疫学,IgG,C3,抗原抗体检测,BP180,同时检测,Ag2,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停用,未见好转,死于,免疫相关不良事件
AB值:
0.219212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