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临床诊疗的策略
文献摘要: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是以颈椎后纵韧带异位骨化并压迫脊髓、神经根而引起四肢无力、麻木、行走困难甚至瘫痪等神经症状为特点的一种颈椎退变性疾病.该疾病最早被报道为颈部后纵韧带钙化,而通过尸体解剖病理分析证实为后纵韧带骨化性病变,最后正式命名为后纵韧带骨化症[1].流行病学研究显示,OPLL在东亚地区更为常见,发病率在日本高达4. 3%;在中国约为1. 8%;而非亚洲人群仅为0. 01% ~2%,且好发于50 岁以上男性患者[2].在该疾病早期,由于骨化物较小,对脊髓、神经根压迫不明显,患者没有典型的神经症状而常被忽视.但随着骨化物的逐渐增大,脊髓、神经根逐渐受到来自其前方骨化物的持续性压迫,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神经症状进而影响生活质量.此外,由于骨化物会按照每年0. 6 mm左右的速度逐渐增厚[3] ,患者在出现神经症状后可能短期内出现进行性加重.因此,重视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诊疗对于避免患者出现不可逆的严重脊髓神经功能障碍至关重要.然而,由于该疾病具有早期不表现出症状而较为隐匿的特性,导致其在出现症状时脊髓压迫已较严重,行保守治疗的效果非常有限.此时患者往往需要手术治疗才能提高其生活质量.但手术治疗后纵韧带骨化症具有难度大、风险高、疗效不确定且并发症多的问题,尤其对于严重型颈椎OPLL (椎管狭窄率>50%的OPLL) ,患者的手术疗效要显著差于椎管狭窄率<50%的OPLL患者[4] ,是脊柱外科领域中的难点问题.在手术治疗方面, OPLL 的手术策略可粗略分为前路、后路以及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方式;每一种手术入路都具有相应的优缺点.如何针对严重型颈椎OPLL患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是目前OPLL诊疗研究中的争论焦点.
文献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袁文
作者机构:
200003 上海市,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袁文-.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临床诊疗的策略)[J].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2022(03):129-132
A类:
B类: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临床诊疗,ossification,posterior,longitudinal,ligament,OPLL,异位骨化,神经根,四肢无力,麻木,瘫痪,神经症状,退变性,钙化,尸体解剖,病理分析,性病变,流行病学研究,东亚地区,亚洲人群,发于,根压,被忽视,前方,方骨,增厚,进行性加重,脊髓神经功能,神经功能障碍,隐匿,脊髓压迫,保守治疗,椎管狭窄,狭窄率,手术疗效,脊柱外科,手术策略,粗略,前路,后路,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方式,手术入路,患者选择,诊疗研究
AB值:
0.247784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