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缝洞型油藏水驱剩余油形成机制及换向注水增油机理
文献摘要:
为了更加清晰地认识缝洞型油藏水驱剩余油形成机制、分布规律和水驱后换向注水时剩余油动用机理,基于缝洞要素、配置关系、典型缝洞结构,利用CT扫描技术和3D打印技术制作了不同特征缝洞结构三维可视化物理模型,开展了水驱油和换向注水模拟实验.研究表明,缝洞型油藏水驱剩余油形成机制包括注采井控不足、油水重力差异、流道间干扰、弱连通通道封隔、远端弱水动力等5种,在这些机制作用下可能形成注采井网不完善型、盲端型、顶部阁楼型、重力驱绕流型、次流道绕流型、弱通道封隔型、远端弱连通型等7类水驱剩余油.水驱后换向注水可以动用部分剩余油,但采出程度提高幅度与剩余油类型、缝洞结构和换向注采结构有关,其中5类剩余油大致对应重力置换、开辟新流道、抬升溢出点位置、增强水动力、垂向均衡驱替、水动力与重力协同效应等6种换向注水增油机理.
文献关键词:
缝洞型油藏;水驱;剩余油;换向注水;增油机理;提高采收率;3D打印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王敬;齐向生;刘慧卿;杨敏;李小波;刘洪光;张拓峥
作者机构: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乌鲁木齐830011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王敬;齐向生;刘慧卿;杨敏;李小波;刘洪光;张拓峥-.缝洞型油藏水驱剩余油形成机制及换向注水增油机理)[J].石油勘探与开发,2022(05):965-976
A类:
换向注水
B类:
缝洞型油藏,剩余油,增油机理,动用,配置关系,缝洞结构,扫描技术,打印技术,技术制作,三维可视化,物理模型,水驱油,水模拟实验,括注,井控,油水,流道,通通,远端,弱水,水动力,注采井网,阁楼,绕流,流型,采出程度,油类,抬升,出点,均衡驱替,提高采收率
AB值:
0.223032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