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秦并蜀的铜冶金考古解读:以成都出土烟荷包钺为例
文献摘要:
众多历史及考古学者都对秦并蜀这一重要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研究,然而,罕见从铜冶金考古视角对秦并蜀进行解读的工作.故迄今我们并不清楚秦并蜀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对蜀地青铜手工业是否产生了影响及其具体的影响方式如何.为了探讨此问题,本文利用X光成像、合金成分及金相显微组织等分析方法,对成都地区出土9件战国中期至西汉早期铜钺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显示,秦并蜀前铜钺的锡含量在12%—17%之间,铅含量在0%—10%之间,其范铸成型后又经过热锻等形变加工处理,且銎部与刃部的铸后加工处理方式存在差异;而秦并蜀后铜钺的锡含量为3%—13%,铅含量为7%—23%,其铸造过程中多使用垫片,且成型后不再进行热加工与冷加工.可见,秦并蜀前后铜钺的合金配比、加工工艺及铸造技术都发生了转变.本文还进一步分析了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文献关键词:
秦并蜀;铜钺;X光成像;成分分析;金相
中图分类号:
[2]
历史、地理(K)
作者姓名:
王睿哲;王宁;李佩;杨弢;罗武干
作者机构: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44;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北京 100049;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 610072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王睿哲;王宁;李佩;杨弢;罗武干-.秦并蜀的铜冶金考古解读:以成都出土烟荷包钺为例)[J].中国科技史杂志,2022(04):495-506
A类:
秦并蜀,铜冶金
B类:
冶金考古,出土,荷包,考古学,历史事件,蜀地,青铜,手工业,影响方式,光成像,合金成分,金相显微组织,成都地区,战国中期,西汉早期,铜钺,铅含量,铸成,热锻,加工处理,铸造过程,垫片,热加工,冷加工,加工工艺,铸造技术
AB值:
0.32757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