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盐制自由化改革的治理逻辑清代中期的地方游民与盐制变迁
文献摘要:
19世纪上半叶,为应对食盐专卖制度出现的种种弊病,清政府推动了一系列盐制 自由化改革,其中以河东的课归地丁和淮北的废引改票最具有代表性.河东与淮北的改革均改善了当地盐业的财政收入和经济绩效,但在治理效果上的差异导致其制度命运出现分叉:河东改革引发了蒙古贩私盐集团问题,因而被废止,而淮北改革化解了民间集团贩私盐的隐患,获得了更稳定的制度生命.河东、淮北的盐制改革在治理效果上的不同,主要源于两地在私盐利润和游离人口上的差别.清嘉庆时期以后,地方游民的增加凸显了 自由化政策的治理意义,使自由化改革具备了更坚实的现实基础.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两场改革中食盐制度与社会群体的互动,重新审视传统国家、经济制度与社会治理之间的关系.
文献关键词:
食盐专卖制度;自由化改革;社会治理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韩礼涛
作者机构: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韩礼涛-.盐制自由化改革的治理逻辑清代中期的地方游民与盐制变迁)[J].社会,2022(01):66-87
A类:
食盐专卖制度,贩私,盐制改革
B类:
自由化改革,治理逻辑,清代中期,游民,上半叶,弊病,清政府,政府推动,河东,地丁,淮北,盐业,财政收入,经济绩效,治理效果,度命,运出,分叉,私盐,废止,更稳,两地,离人,口上,清嘉庆,嘉庆时期,自由化政策,现实基础,两场,社会群体,经济制度
AB值:
0.356084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