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社会革命的动力机制——以中央苏区时期的土地革命为例
文献摘要:
在有关中国共产主义革命的研究中,"结构发生论"与"组织动员论"是两种重要理论传统.本文认为,这两种理论传统之间的争论,源自其对"阶级"这一理论概念的不同理解,而都忽视了关于革命研究的总体史视野.本文以1927-1934年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土地革命为例,以"过程性比较研究"为基本分析框架,通过对史料的深入分析,尝试揭示"阶级"是如何构成社会革命的动力机制的,进而以历史社会学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过程.本文发现,在苏区时期的土地革命进程中,原本属于意识形态理论纲领层面的"阶级"开始真正作用于地方社会,并同当时复杂的政治情势和地域社会原有的社会结构相互影响、相互塑造,在"悬置""耦合"与"互构"等机制的作用下,最终演变为社会革命的动力枢纽,并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过程.
文献关键词:
阶级;社会革命;动力机制;地域社会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孟庆延
作者机构:
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孟庆延-.社会革命的动力机制——以中央苏区时期的土地革命为例)[J].社会学评论,2022(06):167-190
A类:
B类:
社会革命,动力机制,中央苏区时期,土地革命,共产主义革命,发生论,组织动员,理论传统,同理,总体史,过程性,基本分析,历史社会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过程,文发,意识形态理论,纲领,地方社会,并同,情势,地域社会,社会结构,互塑,悬置,互构
AB值:
0.377085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