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无道则隐":孔子的隐逸思想
文献摘要:
孔子的隐逸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中.无道且无可施道的社会现实,直接催生了孔子的隐逸思想;而孔子为确保自己所构建的君子道德体系的完整,最终选择以退为进的隐逸方式维护君子之道,这是其隐逸思想诞生的深层根源.在日常生活中,孔子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道不行"时提倡避世;在道德主张上,孔子对著名隐士产生强烈认同,强调君子在善恶之间应以"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为自我要求;在具体实践时,以退居研学的隐逸方式,开辟了一条承担"易无道"的社会责任之路,树立了儒家型隐士的道德表率.孔子隐逸论的意义,不仅在于他第一次系统提出了儒家的隐逸思想,还在于它对后世庄子的"心隐"、阮籍和嵇康的"林泉之隐"以及白居易的"吏隐"皆影响深远.另外,后世儒家型隐士对孔子隐逸思想和对其隐逸行为的自觉认同,形成了中国古代的隐逸传统.
文献关键词:
孔子;《论语》;无道则隐;"心隐";"林泉之隐";"吏隐"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黄盼
作者机构: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黄盼-."无道则隐":孔子的隐逸思想)[J].天中学刊,2022(05):79-85
A类:
B类:
无道则隐,孔子,隐逸思想,论语,无可,社会现实,君子道德,以退为进,君子之道,流露出,不行,避世,隐士,善恶,不降,退居,研学,任之,表率,后世,庄子,心隐,阮籍,嵇康,林泉之,白居易,吏隐
AB值:
0.338056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