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非境界、非境域的《老子》诠释可能——从牟宗三到列维纳斯
文献摘要:
牟宗三从主观心境切入,将道家解释为"境界形态形上学",质疑了把道作为实体、实物或理念的一般解说,在诠释方法上借鉴庄子、王弼、郭象、朱熹,又参康德、海德格尔,打开了在中西方哲学互照下的一条新的道家诠释进路.牟宗三强调这一"境界"是超越主客对立的"大客观"境界,是主客两条表述进路的"汇合",接近郭象的"玄冥"之境.从诠释方法上看,他以庄子、郭象之思弥补老子而成就了"境界形态形上学"的架构,但他对道的"主客未分"的根本特点诠释得还不够充分.本文在列维纳斯"反境域"思路的启发下,认为《老子》可以被看作为一个陌生化的"艺术作品",道是人的"意向"尚未抵达客体,人的"感觉"尚未被还原成某种质、尚未变成某个观念的主客未分的存在状态.这样的"道"拒绝被概念化、对象化,从而避免语言带来的二元分裂.
文献关键词:
大客观;非对象化;艺术作品;反境域;主客未分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林光华
作者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林光华-.非境界、非境域的《老子》诠释可能——从牟宗三到列维纳斯)[J].人文杂志,2022(07):43-51
A类:
大客观,主客未分,反境域
B类:
老子,牟宗三,列维纳斯,观心,心境,道家,境界形态,形上学,一般解,解说,庄子,王弼,郭象,朱熹,康德,海德格尔,中西方,西方哲学,照下,三强,主客对立,汇合,发下,陌生化,艺术作品,未抵,抵达,还原成,未变,某个,存在状态,概念化,非对象化
AB值:
0.338622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