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民法典》中生态环境修复责任制度的实施困境及其完善路径
文献摘要:
《民法典》侵权责任编中增加生态破坏责任,使之与环境污染责任相并列,体现《民法典》在保护私权益基础上向着公益保护的转变.将修复责任作为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承担方式不仅能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的立法目的,还能够使绿色原则具体化,促进社会主体参与,贯彻多元共治理念.但是《民法典》第1234条中规定的生态环境修复责任制度仍然存在着受委托的第三方修复主体责任认定规则不明、司法实践中修复目标不清晰、修复费用的实践操作阻碍大等问题.基于此,在修复中发生二次损害时,要对第三方主体进行过错判断以明确其责任分配;在确定修复目标方面应当把技术、成本、生态环境的未来规划用途、受影响公众的需求、修复的整体性作为考量因素;完善生态环境修复基金管理模式,促进资金实现自我增值,同时明确资金的使用程序.
文献关键词:
生态环境修复责任;《民法典》;生态环境损害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蓝飘云
作者机构: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108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蓝飘云-.《民法典》中生态环境修复责任制度的实施困境及其完善路径)[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22(01):26-31
A类:
B类:
民法典,生态环境修复责任,责任制度,实施困境,完善路径,侵权责任编,加生,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责任,相并,并列,私权,公益保护,生态环境损害,责任承担方式,立法目的,绿色原则,具体化,社会主体,主体参与,多元共治,共治理念,主体责任,责任认定,认定规则,司法实践,复目,实践操作,三方主体,过错,错判,责任分配,未来规划,规划用途,考量因素,基金管理,金实,时明
AB值:
0.374692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