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乐教、诗教观念的形成及其实践
文献摘要:
春秋时期,诗乐舞三位一体而统称"乐",用于各类仪式.春秋君子赋予"乐德"以历史理性和政治伦理,强调其和物感心的功能,其中隐含着"乐教"意识.此时并没有出现明确的"乐教"说.《仪礼》《周礼》中所描述的"乐教"制度,其实只是对乐官、乐舞人员、"宗子"们的礼乐职事教育,不可能扩大到一般的贵族和士人,也非社会性教育.而将"乐教"用于士人品德培养的是孔子.春秋有赋诗、引诗现象,也出现了"说诗",但人们很少在"乐"之外论"诗",尚未形成明确的"诗教"观念.孔子始以诗为教,使其从"乐"中独立出来.《孔子诗论》所谓"诗亡隐志,乐亡隐情,文亡隐言",可以看作"诗教"成立的一个宣言.
文献关键词:
春秋;乐教;诗教;《孔子诗论》
作者姓名:
过常宝
作者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过常宝-.乐教、诗教观念的形成及其实践)[J].文学与文化,2022(02):4-13
A类:
B类:
乐教,诗教,春秋时期,诗乐,乐舞,统称,君子,历史理性,政治伦理,物感,中隐,仪礼,周礼,乐官,宗子,礼乐,职事,贵族,士人,社会性教育,人品,品德,孔子,赋诗,以诗为教,诗论,隐情,宣言
AB值:
0.550424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