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阳明心学的司法叙事与民间阅读的意涵
文献摘要:
阳明心学自明代流传至今,出现在了看守所,被几名犯罪嫌疑人视为自我审判的依据和重启人生的教科书.哪怕只属于民间阅读,但展开了司法叙事.如果说人们不曾涉嫌犯罪时,内心本有善念,再借用阳明心学点燃,便会让善念越发充盈.犯罪的原因若在于道德人格不够完善,日后只需找回失却的心之本体,必将促使善念重新闪现,会让人以一种不同于过去的心态和眼界看待万事万物.犯罪必将遭到法律的否定,难免会让犯罪嫌疑人万念俱灰,阳明心学适时出现,则能让他们敢于认罪和积极担责.道德认罪与依法认罪原本两分,但在阳明心学的论域内,前者是源头式认罪,后者是衍生式认罪.由源头到衍生,体现着知行合一.当代情形是历史经验的重演,在明代亦可看到类似事例.古人今人都具有反身向内的道德天性,王阳明早已针对人的良知做足了文章,促使古往今来每当有人想要为善去恶,就会接受阳明心学.当代司法有了它的加入,便突破了原本只以落实法律作为要义的局限,昭示出古代的先贤思想并非只能表现为静态的历史文字表达,而是还可以获得动态的书写,最终呈现出亦古亦今的叙事样貌.古今司法借用阳明心学提点案犯,无疑为阳明心学事功功能的发挥找到了落脚点,更为思想史的司法书写提供了契机.
文献关键词:
阳明心学;司法实践;民间阅读;看守所;道德;犯罪嫌疑人
作者姓名:
伊涛
作者机构:
山东师范大学法学院,山东 济南 25033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伊涛-.阳明心学的司法叙事与民间阅读的意涵)[J].深圳社会科学,2022(06):138-146
A类:
民间阅读,万念俱灰
B类:
阳明心学,意涵,看守所,几名,犯罪嫌疑人,审判,重启,教科书,哪怕,如果说,不曾,涉嫌犯罪,本有,借用,学点,点燃,充盈,道德人格,找回,失却,闪现,眼界,万事万物,难免会,敢于,认罪,两分,论域,头式,知行合一,重演,可看,事例,古人,今人,反身,王阳明,明早,良知,古往今来,每当,为善去恶,昭示,先贤,亦古亦今,样貌,提点,案犯,疑为,事功,落脚点,思想史,法书,司法实践
AB值:
0.317352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