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可行的社会与理想的社会——"新斯密问题"的一个解读视角
文献摘要:
斯密对《道德情感论》第六版所作大幅修改被视为晚年的重要思想转变,由此衍生出关于其思想在"1759-1776-1790"间发展的"新斯密问题".对主要文本的梳理表明,斯密区分了"可行的社会"与"理想的社会".在《道德情感论》第一版和《国富论》中,斯密以人类天性中的同情共感秉性和交换倾向为核心原理,解释了人类社会的基本运行机制,以及商业社会如何带来社会的繁荣与公平.斯密也逐渐认识到商业社会中社会成员并不幸福,这只是一个次优的可行选择.通过《道德情感论》第六版中的大幅修订,斯密将第一版中的同情共感机制立体化,探索建设一个繁荣幸福的理想社会的可能路径.理想社会虽然更值得追求,但能否实现却是未定的."新斯密问题"仍然可以在斯密的整体思想框架内作出解释,体现了其思想的发展与深化.
文献关键词:
新斯密问题;同情共感机制;商业社会;可行的社会;理想的社会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王长刚;罗卫东
作者机构: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杭州 310058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王长刚;罗卫东-.可行的社会与理想的社会——"新斯密问题"的一个解读视角)[J].浙江社会科学,2022(03):12-19,33
A类:
新斯密问题,同情共感机制
B类:
可行的社会,理想的社会,解读视角,道德情感,情感论,第六版,所作,晚年,重要思想,思想转变,第一版,国富论,秉性,核心原理,商业社会,不幸,次优,荣幸,理想社会,未定,整体思想,思想框架
AB值:
0.279677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