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婚姻以时":儒家婚礼诠释中的婚龄和婚期问题覆议
文献摘要:
儒家"婚姻以时"观体现着儒学对婚姻家庭和社会人伦秩序有序展开的关怀."婚姻以时"的观念强调男女嫁娶要"及时",初婚年龄不能"逾时",否则即为"失时"."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并非嫁娶之正年,而是"期尽之法".汉儒以阴阳奇偶之数和大衍之数对婚龄的诠解,是不符合早期儒家观念和社会各阶层嫁娶实际的附会与引申.其次,经学史上所争论的婚期时月,即嫁娶之正期为秋冬还是仲春问题,应从习俗和礼俗角度理解,并非大传统礼制或诏令所规范的结果.受居住环境和农事生产影响,庶民阶层婚期多为季秋至孟春,仲春为杀礼以促成婚配之时.而贵族阶层不仅在婚期上"通于四时",而且普遍早婚,无婚龄"失时"之忧.此外,针对民间"旷男怨女"的嫁娶"失时"现象,早期儒家有婚配救济的经学理念筹划,对后世婚姻救济的行政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献关键词:
婚姻以时;儒家礼学;婚龄婚期;婚姻救济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王国雨
作者机构:
浙江传媒学院社科部,浙江杭州310018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王国雨-."婚姻以时":儒家婚礼诠释中的婚龄和婚期问题覆议)[J].中原文化研究,2022(05):54-63
A类:
婚姻以时,覆议,逾时,婚龄婚期
B类:
婚礼,儒学,婚姻家庭,社会人,人伦秩序,嫁娶,初婚年龄,否则,即为,之法,汉儒,阴阳,奇偶,大衍之数,早期儒家,各阶层,附会,引申,经学史,正期,秋冬,仲春,习俗,礼俗,大传统,礼制,诏令,居住环境,农事,庶民,季秋,成婚,婚配,之时,贵族,四时,早婚,怨女,筹划,后世,婚姻救济,行政实践,儒家礼学
AB值:
0.40967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