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穴位埋线干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大鼠代谢组学机制研究
文献摘要:
目的:应用代谢组学技术初步探讨穴位埋线干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2只3月龄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A空白组、B假手术组、C模型组及D埋线组,每组各8只.选取大鼠单侧"肾俞""后三里"进行埋线治疗,每周埋线1次,连续治疗12周.进行骨密度检测、血液指标检测及粪便代谢组学分析.结果:埋线组与模型组相比,股骨、胫骨骨密度及血清雌激素水平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埋线组与模型组对比,其粪便中花生四烯酸、前列腺素G2、二高γ亚麻酸、丁二酸、维生素A、腺苷甲硫氨酸和黄连素等代谢物含量均出现显著下调,这些代谢物主要出现在血小板活化、亚油酸代谢和5-羟色胺能突触等通路中;埋线组与假手术组相比,粪便孕烯醇酮、色氨酸和胆红素等差异代谢物显著上调,而粪便尿皮质醇、黄尿酸、3-磷酸甘油醛、5-磷酸核酮糖和前列腺素G2等则出现下调.这些代谢物主要参与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皮质醇合成与分泌、库欣综合征、色氨酸代谢、糖酵解和糖异生、磷酸戊糖途径和维生素B6代谢等通路的活动.结论:穴位埋线可提高骨质疏松症大鼠的骨密度及雌激素水平.可通过纠正激素代谢紊乱、糖脂代谢紊乱及色氨酸代谢紊乱等方面干预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进程,并可通过降低花生四烯酸及前列腺素的含量以减少或抑制炎症反应,最终 达到治疗骨质疏松的目的.血小板活化、亚油酸代谢及5-羟色胺能突触等通路可能是穴位埋线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主要通路.
文献关键词:
穴位埋线;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代谢组学;代谢通路
作者姓名:
石娜;张楚穹;欧阳钢
作者机构:
临沂市人民医院,山东临沂276003;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淮安市中医院,江苏淮安223001;江苏省老年病医院,江苏南京210024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石娜;张楚穹;欧阳钢-.穴位埋线干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大鼠代谢组学机制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22(05):66-73
A类:
B类: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代谢组学技术,月龄,雌性大鼠,假手,肾俞,三里,骨密度,密度检测,血液指标,指标检测,粪便代谢组学,代谢组学分析,股骨,胫骨,血清雌激素,雌激素水平,花生四烯酸,前列腺素,G2,亚麻酸,丁二酸,腺苷,甲硫氨酸,黄连素,血小板活化,亚油酸代谢,羟色胺,突触,烯醇,胆红素,差异代谢物,便尿,皮质醇,尿酸,磷酸甘油,甘油醛,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库欣综合征,色氨酸代谢,糖酵解,糖异生,磷酸戊糖途径,B6,激素代谢,糖脂代谢紊乱,抑制炎症,穴位埋线治疗,代谢通路
AB值:
0.238891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