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常见肝良性疾病造成胆囊形态改变机制、影像学评估及意义
文献摘要:
胆囊形态改变主要表现为胆囊长度、宽度及胆囊壁厚度的变化,可分为原发性胆囊形态改变与继发性胆囊形态改变.原发性胆囊形态改变常见于胆囊原发疾病,如急慢性胆囊炎、胆囊腺肌瘤病及胆囊癌等;继发性胆囊形态改变常见于低蛋白血症、右心衰竭及肾衰竭等[1].肝与胆囊之间的关系密切.在生理功能方面,肝是分泌胆汁的主要场所,而胆囊是贮存及浓缩胆汁的器官;在解剖结构方面,肝分泌胆汁并通过肝内和肝外胆道系统将胆汁输送至十二指肠腔[2];在血流动力学方面,胆囊静脉通过门静脉系统流入下腔静脉[3].
文献关键词:
胆囊;脂肪肝;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作者姓名:
丁敏;刘庭玮;张立波;陈鸿鑫;祁兴顺
作者机构:
北部战区总医院 消化内科,辽宁 沈阳110016;中国医科大学 研究生院,辽宁 沈阳110840;锦州医科大学 研究生院,辽宁 锦州121001;北部战区总医院 放射科,辽宁 沈阳110016;辽宁中医药大学 研究生院,辽宁 沈阳11084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丁敏;刘庭玮;张立波;陈鸿鑫;祁兴顺-.常见肝良性疾病造成胆囊形态改变机制、影像学评估及意义)[J].临床军医杂志,2022(09):887-889,893
A类:
B类:
良性疾病,形态改变,影像学评估,胆囊壁,壁厚,继发性,常见于,急慢性,慢性胆囊炎,腺肌瘤,胆囊癌,低蛋白血症,右心衰竭,肾衰竭,生理功能,胆汁,贮存,解剖结构,肝内,肝外,胆道系统,送至,十二指肠,血流动力学,过门,门静脉系统,下腔静脉,脂肪肝,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AB值:
0.333299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