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东亚地区晴空湍流未来变化趋势预估:基于CORDEX-WRF模式降尺度
文献摘要:
利用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的全球环流模式CNRM-CM5、GFDL-ESM2M、EC-EARTH和MPI-ESM-LR分别驱动区域气候模式(RCM)WRF,在国际间区域气候降尺度试验(CORDEX)框架下对东亚地区当代和RCP 8.5情景下未来气候进行高分辨率模拟.通过计算21个晴空湍流指数研究了东亚地区2041-2060年三个高度层上(200 hPa、250 hPa和300 hPa)五种强度湍流(轻度、轻-中度、中度、中-重度和重度)的季节变化特征.首先检验RCM对1981-2000年气候的模拟能力,结果显示,模式能够较好再现东亚地区高空变量气候平均态空间分布特征,同时对晴空湍流指数分布特征亦具有较好模拟能力.晴空湍流未来变化趋势预估结果显示,东亚地区所有季节中均存在湍流强度越强、湍流频率增幅越大的特征.各强度湍流增幅冬季最大,其次为春季和秋季,夏季最小.从不同高度对比来看,200 hPa和250 hPa各强度湍流增幅普遍大于300 hPa,且在夏季和秋季增幅随高度降低而减小,春季和冬季则250 hPa上增幅最大,300 hPa上增幅最小.就中国不同子区域而言,纬度越高的区域湍流频率增幅越大,且北方地区各高度上还存在增幅"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南方地区则在250 hPa和300 hPa上为"西高东低"分布特征.未来东亚中纬度地区垂直风切变作用增强可能是引起晴空湍流增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文献关键词:
晴空湍流;未来变化;WRF模式;降尺度技术;CORDEX
作者姓名:
胡伯彦;汤剑平;王淑瑜
作者机构: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南京 210023;中国民用航空华东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上海 200335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胡伯彦;汤剑平;王淑瑜-.东亚地区晴空湍流未来变化趋势预估:基于CORDEX-WRF模式降尺度)[J].地球物理学报,2022(07):2432-2447
A类:
晴空湍流,ESM2M,降尺度技术
B类:
东亚地区,未来变化,趋势预估,CORDEX,WRF,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环流,流模式,CNRM,CM5,GFDL,EC,EARTH,MPI,LR,区域气候模式,RCM,RCP,未来气候,高分辨率模拟,指数研究,三个高度,高度层,hPa,季节变化,模拟能力,平均态,空间分布特征,指数分布,湍流强度,不同高度,高度对比,比来,子区域,北方地区,东高西,南方地区,西高东,中纬度,垂直风切变,变作
AB值:
0.312043
相似文献
陆域蒸散的测算理论方法:回顾与展望
刘元波;邱国玉;张宏昇;杨永辉;张寅生;王权;赵文智;贾立;吉喜斌;熊育久;鄢春华;马宁;韩淑敏;崔逸凡-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210008;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环境与能源学院,深圳518055;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气候与海-气实验室,北京100871;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农业水资源重点实验室,石家庄05002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北京100101;Faculty of Agriculture,Shizuoka University,Shizuoka 422-8529,Japan;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兰州730000;中国科学院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00;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北京100094;中山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广州510275;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
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云辐射反馈作用研究进展
张华;王菲;汪方;李剑东;陈晓龙;王在志;李建;周喜讯;王秋艳;王海波;游婷;谢冰;陈琪;端义宏-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44;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国家气候中心,北京100081;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中国气象局气候模式室,国家气候中心,北京100081;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气候与气候变化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层大气和全球环境探测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重庆市气象科学研究所,重庆401147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