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唑来膦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用药后急性期发热反应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文献摘要: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出现急性期发热反应的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12年1月—2020年12月诊断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并给予唑来膦酸治疗的患者517例,其中男40例,女477例;Ⅰ型患者262例,Ⅱ型患者255例;轻、中度骨质疏松患者245例,重度骨质疏松患者272例;新发骨折患者230例,手术患者209例.对收集的2组资料进行比较,归纳分析发热的临床特点,并分别从性别、年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骨质疏松类型、骨质疏松程度、有无骨折、有无手术、用药史等方面行单因素分析,研究其与发热反应的相关性,进一步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绘制ROC曲线,探讨发热不良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517例患者中175例(33.85%)出现急性期发热反应,多数发生在用药后36 h以内,以低中热(<39℃)为主,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60 h.单因素分析显示发热组与不发热组之间NLR、骨质疏松类型、程度、新发骨折、手术及唑来膦酸用药史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性别、用药前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ROC曲线分析进一步显示手术组发热率较高(P<0.01,ROC曲线下面积为0.65),骨折组发热率较高(P<0.05,ROC曲线下面积为0.60),Ⅰ型骨质疏松组发热率较高(P<0.01,ROC曲线下面积为0.44),既往有唑来膦酸用药史组发热率较低(P<0.01,ROC曲线下面积为0.34).关节骨折手术组发热率(56.60%)明显高于脊柱骨折手术组发热率(38.54%)(P<0.05).结论:唑来膦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时,急性发热反应率为33.85%,手术、骨折、Ⅰ型骨质疏松症和首次唑来膦酸治疗可能是独立的危险因素,手术患者(尤其是关节骨折手术)、新鲜骨折、Ⅰ型骨质疏松及首次唑来膦酸用药的患者急性发热反应风险更高.
文献关键词: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唑来膦酸;急性期发热反应;手术;骨折;骨质疏松类型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吴鸿亮;郑思杭;张恩崇;HOSSAIN Mohammad Showkat;龚贺龙;邢睿达;景胜杰;李岩
作者机构: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骨科,辽宁沈阳110004;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辽宁沈阳110004;中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辽宁沈阳110122;山西医科大学附属运城市中心医院,山西运城044099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吴鸿亮;郑思杭;张恩崇;HOSSAIN Mohammad Showkat;龚贺龙;邢睿达;景胜杰;李岩-.唑来膦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用药后急性期发热反应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康复学报,2022(03):197-205
A类:
急性期发热反应,骨质疏松类型
B类:
唑来膦酸,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相关危险因素,危险因素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中国医科大学,盛京,中男,重度骨质疏松,新发骨折,骨折患者,手术患者,归纳分析,临床特点,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无骨折,无手,多因素回归分析,数发,发热率,脊柱骨折手术,反应率,新鲜骨折
AB值:
0.114992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