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脑卒中后痉挛的脑成像研究应用进展
文献摘要:
脑卒中是目前造成我国成年居民死亡和残疾的首位原因[1],而脑卒中后痉挛(post-stroke spasticity,PSS)是其中最主要的致残因素之一[2].PSS的发生率虽然在不同研究中不尽相同,但是可能在发病后6个月内持续升高乃至影响一半以上的患者[2-4].尽管运动神经元及其突触兴奋性增强和抑制性突触输入减少可以解释速度依赖的肌张力升高等痉挛的特征[5],网状脊髓束和前庭脊髓束的下行调节失衡也被认为是PSS产生的原因[6-7],然而PSS发生的中枢机制仍不明确,这也导致临床PSS康复干预的疗效始终不理想[8-11].脑成像技术的迅速崛起与广泛应用为PSS机制与康复策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12-14].本文综述近年来脑影像技术在PSS研究中的应用,以期为PSS机制研究、疾病预后以及康复干预优化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文献关键词:
脑成像;脑卒中后痉挛
作者姓名:
陈茜茜;徐曙天;李源莉;张思聪;单春雷
作者机构: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医学中心,上海200437;上海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院,上海201203;中医智能康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上海201203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陈茜茜;徐曙天;李源莉;张思聪;单春雷-.脑卒中后痉挛的脑成像研究应用进展)[J].中国康复,2022(02):122-124
A类:
B类:
脑卒中后痉挛,脑成像,研究应用进展,成年居民,残疾,post,stroke,spasticity,PSS,致残,运动神经元,兴奋性,抑制性突触,速度依赖,肌张力,脊髓,前庭,中枢机制,康复干预,康复策略,脑影像,影像技术,疾病预后
AB值:
0.309548
相似文献
经颅电刺激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陈昌成;洪文军;王四中;路翰娜;赵智勇;白钟飞;林起湘;刘斐雯;唐朝正-青田县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丽水 323900;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康复医学科,南京 210008;新西兰达尼丁奥塔哥大学物理治疗学院,达尼丁 9054;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精神科学系神经调控实验室,香港特别行政区 999077;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广州 510370;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生物医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杭州 310007;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上海市阳光康复中心),上海 201619;美国亚特兰大埃默里大学医学院神经病学系,亚特兰大 30329;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成都 610021;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北京 100088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