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俯冲带硫的地球化学行为及硫循环
文献摘要:
俯冲带是全球最大的物质循环系统,控制着硫(S)在地球内部圈层及表层的循环,影响着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的稳定性以及地球的宜居性.厘清S在俯冲带中的地球化学行为和循环特征对理解地球各储库的氧化还原状态、岩浆作用与演化、成矿物质聚集、以及地球大气成分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总结了进入俯冲带之前的大洋岩石圈的S结构模型,对S在大洋板片中的分布状态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归纳.随后,系统阐述了俯冲带高压-超高压变质岩记录的板片变质及脱水过程中硫的地球化学行为.岩石学研究表明俯冲板片中的S多以硫化物相存在,硫酸盐矿物在弧前深度就已被释放或分解.相较于熔体,俯冲带流体中S的溶解度更高,是运移硫的更有效方式.DEW模型计算结果显示,流体中S含量总体较低,但在俯冲板片~90km处其含量有一个峰值(浓度0.5%~1.0%).岩相学证据、地球化学测试结果、磷灰石S近边吸收结构(S-XANES)特征以及模拟结果都显示俯冲深部流体中S多以HS-及H2S形式存在,不含大量的SO42-及硫酸盐;中fs2流体有利于S迁移出俯冲板片,从而促进俯冲带大规模S循环,而高fS2流体在流-岩交换过程沿流体通道发生S的锁固作用而不利于俯冲带S循环.质量平衡计算显示全球俯冲带S输入通量为4.65×1013g/yr,弧下深度板片S输出通量为2.91×1012g/yr,板片-岛弧S循环效率仅6.3%.俯冲板片在弧下深度可能存在一个短暂高效的S释放窗口,释放流体的δ34S值为-2.1±3.0‰.基于高压-超高压变质岩中硫化物的研究,初步厘清了俯冲板片中S的地球化学行为,首次从板片角度全面、定量地限定了俯冲带的脱硫通量、效率、种型和同位素特征,提出俯冲带循环的S不是岛弧岩浆的氧化剂,与岛弧环境的正δ34 S值也无直接因果联系,对解析俯冲带S循环和理解地球长期的S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最后,本文还展望了俯冲带S循环的未来发展方向,应在俯冲带流体氧化还原性质(硫酸盐的命运)、俯冲沉积物对S循环的制约、俯冲带环境下多硫同位素的分馏效应、S循环与其它挥发分(如C等)循环之间的耦合关系、地球历史上深部S循环等方向做出探索,更深入地理解俯冲带及全球S循环过程.
文献关键词:
俯冲带;硫循环;高压-超高压变质岩;板片流体;岛弧氧逸度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李继磊;高俊;黄高风;马智佩;王信水
作者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矿产资源研究院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29;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武汉 430074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李继磊;高俊;黄高风;马智佩;王信水-.俯冲带硫的地球化学行为及硫循环)[J].岩石学报,2022(05):1345-1359
A类:
DEW,fs2,fS2,1013g,1012g,岛弧氧逸度
B类:
地球化学行为,硫循环,物质循环,循环系统,地球内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宜居性,循环特征,储库,氧化还原状态,岩浆作用,成矿物质,地球大气,大气成分,大洋,分布状态,地球化学特征,超高压,变质岩,岩石学,硫化物,硫酸盐,盐矿,弧前,熔体,俯冲带流体,溶解度,运移,有效方式,90km,岩相学,磷灰石,XANES,深部流体,HS,H2S,SO42,移出,带大,换过,质量平衡,平衡计算,输入通,yr,循环效率,放流,34S,脱硫,同位素特征,氧化剂,岛弧环境,因果联系,氧化还原性,俯冲沉积物,带环,硫同位素,分馏效应,挥发分,耦合关系,循环过程,板片流体
AB值:
0.310933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