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类器官技术在卵巢癌药敏检测中的应用
文献摘要:
卵巢癌是致死率最高的妇科恶性肿瘤,由于大多数卵巢癌患者在早期缺乏特异的症状和可靠的生物标志,约70%的卵巢癌患者在确诊时已经是晚期.现有的卵巢癌临床前研究模型包括细胞系、动物模型以及患者来源的肿瘤异种移植(patient-derived xenograft)模型和类器官(patient-derived organoid)等.传统的临床前模型具有其局限性,而类器官可以很好地维持原肿瘤的异质性,能模拟肿瘤生长的微环境,因此近年来其研究热度只增不减.目前,类器官主要应用在癌症的机制研究、预后预测和药物筛选等方面.但迄今为止,类器官培养技术还未完全成熟,为了克服类器官的局限性,3D共培养技术、微流体技术应运而生.综述类器官的起源、类器官在卵巢癌研究中的优势与局限性以及类器官在卵巢癌药敏检测中的应用.
文献关键词:
类器官;药物筛选试验;抗肿瘤;卵巢肿瘤;癌;个性化治疗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汪娅妮;姜琦;张雨晨;诸海燕
作者机构:
201204 上海,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汪娅妮;姜琦;张雨晨;诸海燕-.类器官技术在卵巢癌药敏检测中的应用)[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22(02):181-185
A类:
B类:
药敏,致死率,妇科恶性肿瘤,卵巢癌患者,生物标志,临床前研究,研究模型,细胞系,动物模型,患者来源,异种移植,patient,derived,xenograft,organoid,临床前模型,地维,肿瘤生长,微环境,热度,不减,主要应用,预后预测,迄今为止,类器官培养,培养技术,共培养,微流体,优势与局限性,药物筛选试验,卵巢肿瘤,个性化治疗
AB值:
0.361538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