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山地农业伦理观的特征及时代价值
文献摘要:
山地农业养活了中国近三分之一的人口,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生态环境保护和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山地农业伦理是山地农业发展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生存环境发生功能关联的道德认知,进而探索农业行为对自然与社会系统的道德关联.中国的山地居民在漫长的农业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时宜性、地宜性、有序度、法自然"特征的山地农业伦理观,对山地乃至整个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中,应充分吸收山地农业伦理观的积极因素,因地制宜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的技术,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发展种养结合的生态农业,以经济发展水平和"整体、协调、循环、再生"为原则,合理组织山地农业生产,推动山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和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
文献关键词:
山地农业;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农业伦理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董世魁;赫凤彩;史航;郝星海;任继周
作者机构:
北京林业大学草业与草原学院,北京 100083;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董世魁;赫凤彩;史航;郝星海;任继周-.山地农业伦理观的特征及时代价值)[J].草业科学,2022(04):787-794
A类:
B类:
山地农业,农业伦理,伦理观,养活,三分之一,农业可持续发展,人与人,人与社会,生存环境,道德认知,自然与社会,社会系统,时宜,有序度,法自然,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前生,收山,积极因素,现代科学技术,传统农业,种养结合,生态农业,农业高产,高产优质,良性循环,种植业,养殖业,林业
AB值:
0.334577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