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ILED
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牦牛角对LPS诱导发热大鼠模型的解热活性评价及机制研究
文献摘要:
目的 基于脂多糖(LPS)诱导发热大鼠模型评价牦牛角解热活性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以期为牦牛角新资源药材与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大鼠肛温变化值及体温反应指数评价牦牛角解热活性;采用ELISA试剂盒测定下丘脑中PGE2、cAMP的含量及血清中TNF-α与IL-1β的含量,并结合超高压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UHPLC-Q-TOF-MS)检测发热大鼠血浆中内源性标志物,探索牦牛角解热机制.结果 牦牛角给药后1、2、3 h大鼠体温明显下降(P<0.05),低剂量组TNF-α及cAMP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高剂量组cAMP水平显著降低(P<0.01),牦牛角给药组均能抑制IL-1β与PGE2水平.从空白组与模型组血浆样本中共鉴定出15个潜在差异代谢物,牦牛角高剂量给药后可显著回调其中11个代谢物,主要包括磷脂酰乙醇胺、鞘磷脂、腺嘌呤、琥珀酸、L-苏氨酸、4-羟脯氨酸、磷脂酰胆碱、溶血性磷脂酰乙醇胺等,主要涉及甘油磷脂代谢通路.结论 牦牛角解热活性确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内源性致热源与中枢体温正性调节介质释放、调节脂质代谢密切相关.
文献关键词:
牦牛角;解热;作用机制;非靶向血浆代谢组
作者姓名:
赵晶晶;武文星;朱昭颖;刘睿;宿树兰;郭盛;段金廒
作者机构: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省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协同创新中心/中药资源产业化与方剂创新药物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资源循环利用重点研究室,江苏南京 210023
引用格式:
[1]赵晶晶;武文星;朱昭颖;刘睿;宿树兰;郭盛;段金廒-.牦牛角对LPS诱导发热大鼠模型的解热活性评价及机制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10):936-944
A类:
内源性标志物,致热源,非靶向血浆代谢组
B类:
牦牛角,LPS,发热大鼠,大鼠模型,解热,活性评价,脂多糖,模型评价,新资源,温变,指数评价,试剂盒,定下,下丘脑,PGE2,cAMP,超高压,高压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UHPLC,TOF,大鼠血浆,热机,高剂量,药组,差异代谢物,回调,磷脂酰乙醇胺,鞘磷脂,腺嘌呤,琥珀酸,苏氨酸,羟脯氨酸,磷脂酰胆碱,溶血性,甘油磷脂代谢,代谢通路,正性,脂质代谢
AB值:
0.232719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