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基于复合指标与测试技术的旋耕秸秆还田质量评价研究
文献摘要:
秸秆还田是土壤培肥与丰产增效的重要技术途径,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目前针对秸秆还田作业质量的测试评价研究仍十分有限,尤其缺乏耕整作业后的秸秆在土壤各层空间分布效果的综合定量评价.以生产环节的旋耕秸秆还田质量评价为例,利用2D数字图像法、3D逆向工程技术和Matlab计算模块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了一套秸秆还田作业质量的综合测试评价技术,所研发的测试评价技术针对秸秆在地表层和地下层的分布状态构建出融合单元格、埋覆率、深度方向、水平横向、水平纵向等多尺度水平的复合型评价指标,基于该技术及指标集评价分析了3 cm(T3)、5 cm(T5)、7.5 cm(T7.5)、10 cm(T10)、12.5 cm(T12.5)和15 cm (T15)6种不同长度秸秆经旋耕混埋后在土壤各层空间中的分布状态,结果表明,在地表层,各区间秸秆占比变异系数先减小后增大最后趋于平稳,T5处理的变异系数最小,为10.2%;随着秸秆切碎长度的增加,秸秆埋覆率减小,并呈对数关系,模型决定系数大于0.97.在地下层,沿深度方向分割,秸秆切碎长度越短,中下层(5~ 15 cm)秸秆占比越多,T3与T5处理秸秆占比分别为76.8%和71.7%,优于其他处理;沿水平方向分割,不同处理的变异系数无明显规律,但从整体而言,T3和T5处理的水平横向与水平纵向变异系数均不大于22.8%,分布均匀性明显优于其他处理;按单元格分割,各单元格的变异系数与无秸秆单元格占比都随秸秆切碎长度增加而逐渐增大,T3和T5处理的变异系数分别为73.6%与73.1%,无秸秆单元格占比均为15.7%,秸秆分布较均匀.综合分析表明,秸秆切碎长度对旋耕还田质量有显著影响,T3和T5处理的秸秆混埋效果较好,考虑能耗因素,半喂入收获机选择秸秆切碎长度5 cm为宜.
文献关键词:
旋耕;秸秆还田;空间分布;测试评价;复合指标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徐高明;汪小旵;何瑞银;丁启朔
作者机构:
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南京210031;江苏省智能化农业装备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31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徐高明;汪小旵;何瑞银;丁启朔-.基于复合指标与测试技术的旋耕秸秆还田质量评价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22(02):58-67
A类:
秸秆分布,半喂入
B类:
复合指标,测试技术,旋耕,秸秆还田,质量评价研究,土壤培肥,丰产,技术途径,农业可持续发展,田作,作业质量,测试评价,层空间,综合定量评价,生产环节,2D,数字图像法,逆向工程技术,Matlab,技术构建,综合测试,评价技术,分布状态,单元格,指标集,评价分析,T5,T7,T10,T12,T15,同长,先减,趋于平稳,切碎,秸秆埋覆率,对数关系,决定系数,越短,中下层,不同处理,整体而言,分布均匀性,能耗因素,收获机
AB值:
0.29622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