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坐位下腰椎前屈后伸时轴向载荷对下腰椎在体运动的影响
文献摘要:
目的:研究坐位下轴向载荷对腰椎前屈后伸时下腰椎节段运动的影响.方法:招募10名志愿者进行研究,其中男性5例,女性5例,年龄31(26,34)岁,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2.5(22.0,23.4)kg/m2.用CT扫描获取受试者仰卧位时L3~S椎体的影像并进行三维重建.在双透视成像系统中采集受试者坐位L3~S1在中立、最大前屈及最大后伸姿势时的瞬时影像.在Rhinoceros软件环境中将不同坐位姿势的瞬时影像与三维模型配准.测量由仰卧位变化为中立坐位时椎体的相对位移距离和相对旋转角度;在生理条件下和额外轴向载荷(背负10kg特制背心)的坐位下,比较两种状态下最大前屈到最大后伸运动中椎体的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由中立坐位到最大前屈、后伸坐位姿势时腰椎活动度的差异.结果:生理坐位下,由仰卧位变成中立坐位,L5相对于S1向背侧位移1.4(0.6,2.4)mm,前屈旋转11.4°(10.2°,17.9°),L3/4,L4/5在矢状面上旋转0.8°(-2.1°,3.8°),4.4°(-1.0°,8.9°),旋转幅度较L5/S1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前屈后伸过程中,L3~S1各节段在左右方向位移分别为2.0(1.6,2.5)mm,1.8(1.0,2.4)mm,5.9(3.7,6.4)mm;近远端方向位移分别为1.0(0.7,1.2)mm,0.7(0.6,1.3)mm,3.3(1.7,4.0)mm,L5/S1在左右方向及近远端方向的位移较L3/4,L4/5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由中立坐位到最大后伸坐位运动过程中,L3~S1各节段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移分别为0.7(0.3,1.4)mm,0.5(0.3,0.6)mm,2.6(1.3,3.8)mm;在矢状面上的旋转角度分别为4.2°(1.1°,5.6°),2.2°(1.4°,3.3°),9.5°(4.6°,12.2°).加载额外轴向载荷后,与生理坐位相比,由仰卧位变成中立坐位,L5/S1在矢状面上旋转减小1.2°、在头尾方向上压缩1.5mm;前屈后伸运动中,L5/S1在前后、左右及近远端方向的位移分别减少2.8,4.1,1.3mm;中立到最大后伸坐位运动过程中,L5/S1的旋转范围减小6.1°(P=0.038).结论:由仰卧位转换为中立坐位,下腰椎偏向前屈位置.生理坐位前屈后伸运动中,L5/S1有较大的活动度.伴随着额外轴向载荷的加载,L5/S1活动度减少.相比较于L5/S1,有或无加载额外轴向载荷对L3/4,L4/5在坐位前屈后伸中运动学参数影响较小.
文献关键词:
腰椎;椎间运动;坐位;在体运动
作者姓名:
寇博文;张泽佩;刘健超;徐瀚鹏;吴金成;兰杰;苗军
作者机构:
天津市天津医院脊柱外科 300211天津市;武汉市第四医院骨科 430030武汉市;天津医科大学 300000天津市
引用格式:
[1]寇博文;张泽佩;刘健超;徐瀚鹏;吴金成;兰杰;苗军-.坐位下腰椎前屈后伸时轴向载荷对下腰椎在体运动的影响)[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22(07):631-638
A类:
椎间运动
B类:
下腰,轴向载荷,在体运动,时下,节段,招募,中男,体质指数,body,mass,仰卧位,L3,椎体,三维重建,成像系统,S1,中立,Rhinoceros,坐位姿势,配准,相对位移,旋转角度,背负,10kg,特制,背心,range,mo,tion,ROM,腰椎活动度,L5,向背,背侧,L4,矢状面,上旋,伸过,左右方,远端,端方,位相,头尾,5mm,3mm,运动学参数,参数影响
AB值:
0.242563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