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小麦抗赤霉病育种回顾与展望
文献摘要:
由禾谷镰刀菌复合种引起的赤霉病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小麦病害之一,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受病原菌侵染的籽粒还会产生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为主的毒素,进一步威胁人畜健康.抗赤霉病品种选育与应用是解决小麦赤霉病及毒素危害的有效途径,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抗赤霉病育种研究,70年代成立全国协作组,建立的人工接种鉴定方法被广泛用于赤霉病抗性评价,筛选出的苏麦3号、望水白等抗源被国内外广泛用于抗赤霉病研究,育成的农艺性状优良且中抗赤霉病的扬麦158号和宁麦9号等品种是抗赤霉病育种的重要突破,不仅在生产上得到大面积应用,而且作为亲本分别育成了 20多个小麦品种.除常规育种外,还利用染色体工程技术将外源种质赤霉病抗性导入小麦栽培品种中,基于细胞工程技术的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和加倍单倍体创制在小麦赤霉病遗传改良中拓宽了遗传变异背景,提高了育种效率.20世纪90年代赤霉病在北美洲的流行促使欧美重视小麦赤霉病研究.国际合作促进了小麦赤霉病育种的资源、技术和信息交流,赤霉病抗性类型、鉴定技术和评价指标研究、抗赤霉病种质发掘、QTL定位、关键基因克隆、标记辅助选择及抗病品种培育等方面均取得了明显进展,利用双亲连锁作图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定位了 600多个赤霉病抗性相关QTL,涉及小麦所有21条染色体,定名了Fhb1—Fhb7 7个赤霉病抗性基因/QTL.针对苏麦3号和望水白等中国抗源的主效QTL(Fhb1),克隆了其关键基因并进行了功能验证,开发了基因的功能标记,并成功应用于标记辅助选择,培育出赤霉病抗性显著改良的小麦新品种.来自长穗偃麦草的Fhb7候选基因也被克隆,并用于提高栽培小麦品种赤霉病抗性.在精细定位的基础上,开发了紧密连锁分子标记,利用标记辅助选择将不同位点抗性QTL聚合,进一步提高了小麦赤霉病抗性.展望未来,应研究建立精准的赤霉病抗性表型评价体系、加强抗赤霉病新种质和新基因发掘、克隆主效抗病QTL的关键基因并明确其分子机制,将标记辅助选择或基因组选择与常规育种相结合,不断提升小麦抗赤霉病育种效率和水平,培育赤霉病抗性显著提高、综合性状优良的小麦品种.
文献关键词:
小麦;遗传;育种;赤霉病;毒素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马鸿翔;王永刚;高玉姣;何漪;姜朋;吴磊;张旭
作者机构:
扬州大学农学院/江苏省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作物基因组学与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江苏扬州225009;江苏省农业科学院/CIMMYT-JAAS小麦病害联合研究中心/现代作物生产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南京210014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马鸿翔;王永刚;高玉姣;何漪;姜朋;吴磊;张旭-.小麦抗赤霉病育种回顾与展望)[J].中国农业科学,2022(05):837-855
A类:
Fhb7
B类:
抗赤霉病育种,回顾与展望,禾谷镰刀菌,小麦病害,产量和品质,受病,病原菌侵染,籽粒,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人畜健康,品种选育,选育与应用,小麦赤霉病,育种研究,国协,协作组,人工接种,接种鉴定,鉴定方法,赤霉病抗性,抗性评价,抗源,农艺性状,宁麦,等品,上得,亲本,小麦品种,常规育种,染色体工程,小麦栽培,栽培品种,细胞工程,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加倍,单倍体,创制,遗传改良,遗传变异,北美洲,信息交流,鉴定技术,病种,QTL,关键基因,基因克隆,标记辅助选择,抗病品种,品种培育,双亲,连锁,作图,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定名,Fhb1,抗性基因,功能验证,功能标记,成功应用,培育出,小麦新品种,长穗偃麦草,候选基因,精细定位,分子标记,展望未来,抗性表型,表型评价,新种质,新基因,基因发掘,基因组选择,综合性状
AB值:
0.303422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