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义利之际:道德原则与历史判断——以唐代维州事的评判为例
文献摘要:
"义利"是儒家的道德原则,也是重要的实践原理.儒家学者不仅在理论层次上辨析"义利"的具体含义,更在具体的历史行动中应用此一原则.在具体的历史情态下,由于实践主体不同的历史处境、历史意识,导致他们对"义利"的分判有所差异.唐代维州事与牛李党争这一朋党事件有关,其义利表述夹杂了"朋党"因素,司马光在评价此事时由于其当代史处境,认同了牛僧孺的表述,而胡寅、朱熹等则从"理势"的分析出发,不认同司马光的观点,认为不能从言辞表面来分别义利,王夫之更是指出不能以一时的历史处境来规定普遍的道德原则,但由于明末清初的特殊背景,他又坚持认为不能对夷狄讲信.对维州事的评判展现出儒家原理落实于具体历史情境中的复杂性,展示出原理与历史的互动关系.将儒家原理从历史中抽离出来,就可能导致原理的教条化,失去思想的活力.
文献关键词:
义利;理势;朋党;夷夏;儒史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赵金刚
作者机构:
清华大学哲学系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赵金刚-.义利之际:道德原则与历史判断——以唐代维州事的评判为例)[J].哲学研究,2022(09):77-85
A类:
儒史
B类:
义利,道德原则,唐代,维州,判为,史行,情态,实践主体,处境,历史意识,牛李党争,朋党,夹杂,司马光,此事,当代史,牛僧孺,胡寅,朱熹,理势,言辞,王夫之,明末清初,特殊背景,夷狄,历史情境,展示出,教条化,夷夏
AB值:
0.42343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