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中原仰韶文化中晚期农业组织模式初探——以郑州地区为例
文献摘要:
居于中原腹地的郑州地区是中华文明形成的关键区域之一,仰韶文化中晚期是该区聚落与社会组织结构稳定发展并开启文明化进程的重要时期,揭示郑州地区仰韶中晚期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对深入了解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的物质基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郑州地区10处遗址的区域性考古调查和炭化植物遗存分析,发现粟黍旱作农业是该区仰韶文化中晚期生业经济的主体,野生植物资源已属零星采集的范畴.成熟的定居农业社会已经稳固地建立起来,且不同地貌单元遗址间具有不同的生产组织方式:在平原地区,大型遗址的农业可能属于"自产自消(消费)"的运行模式,但不排除与区域内其他农业聚落进行农作物贸易交流的可能性;在台塬地区,农业生产很可能集中于中小遗址,大型遗址不会或仅有限地进行农耕,其消费的作物可能大多属于"外部供给"得来.这些有组织的农业生产以及作物流通与再分配活动,既表明大型聚落具备一定的社会动员能力,又反映区域内聚落的功能分化和交流网络的形成,为人群和聚落间等级的出现奠定了经济基础,促使仰韶中晚期郑州地区社会复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以及中原早期国家的最终勃兴.
文献关键词:
郑州地区;仰韶文化;农业;植物考古;社会复杂化
作者姓名:
曹冬蕾;王灿;顾万发;吕厚远
作者机构: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济南250100;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郑州450000;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北京100101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曹冬蕾;王灿;顾万发;吕厚远-.中原仰韶文化中晚期农业组织模式初探——以郑州地区为例)[J].中国农史,2022(03):31-43
A类:
B类:
仰韶文化,中晚期,组织模式,郑州地区,居于,腹地,关键区域,聚落,结构稳定,文明化进程,中华文明起源,遗址,考古调查,炭化植物遗存,粟黍,旱作农业,生业经济,野生植物资源,零星,定居,农业社,不同地貌,地貌单元,生产组织方式,平原地区,自产,产自,运行模式,落进,物贸,农耕,外部供给,得来,有组织,再分配,明大,社会动员,动员能力,内聚,流网,经济基础,社会复杂化,早期国家,勃兴,植物考古
AB值:
0.352452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