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渤海湾障壁岛-潟湖型成陆过程及对今后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启示—纪念天津地质调查中心第四纪地质调查与研究转入海岸带方向40年
文献摘要:
以1980年代中期为界,天津地质调查中心的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以第四纪冰川与地层学为主,后一阶段则逐渐转为海岸带地学调查与研究.本文简要回顾了历经全室三代人的不懈努力,在第二阶段的泥质海岸带地层学、年代学、古生物学和地球物理学等领域以及在服务海岸带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的成果.接着,通过对渤海湾中全新世以来海退过程中的"障壁岛-潟湖成因"假说的论证,介绍一个从地学基础研究向战略性应用研究"转化"的具体案例.基于对海面变化、海面标志点的地层学内涵、地貌学和年代学的研究,获得以下认识:(1)消除现代人为抽取地下水引起的下沉后,渤海湾的校正相对海平面变化带位于全球冰融水等效海面变化带内、或比后者稍高,说明区域性均衡掀升可以抵消局地新构造和沉积自压实二者共同造成的下沉,使得近7 ka以来研究区海退过程中的陆地地表长期处于潮间带海水的影响之下,这成为该地区形成"障壁岛-潟湖体系"的前提条件.(2)牡蛎礁平原的岭地与贝壳堤平原的泥质堤相同,它们可被称为"泥质堤",与贝壳堤同属从潮间带发育起来的障壁岛型古海岸线.贝壳堤-泥质堤与堤后潟湖(及潟湖型洼地),共同构成了渤海湾"障壁岛-潟湖体系".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再次勾勒并订正了贝壳堤-泥质堤古海岸线、潟湖(及潟湖型洼地)的时空分布.(3)最大海侵边界与具明显凸起地貌特征的最老古海岸线(最老贝壳堤-泥质堤)之间的宽达~30~100 km、距今~7~4.7(3.5)ka的低地,应属于第一期"古潟湖类洼地";此后,随着不断向海推进的、逐渐年轻的多道贝壳堤-泥质堤障壁岛岸线的形成,在它们向陆一侧相应出现逐渐年轻的多期潟湖洼地环境.这种周期性的反复,成为渤海湾"沧海变桑田"的基本特征.(4)尽管这个过程被近两个世纪以来的人类活动极大地掩盖,但面对21世纪海面上升以及局地环境现状(保有高程偏低、地面下沉、潜水位与含水层顶板反倾等),本文预测障壁岛-潟湖特征将重新凸显:例如围海造陆区块-沿海堤坝共同构成的人工岸线向陆一侧的面积广大的原始潟湖地貌景观的湿地特征将可能进一步加强.虽然当前的"海岸带绿色屏障带"布局契合本文揭示的障壁岛-潟湖自然过程,但仍应从地质历史发展的角度,予以重新审视,以使中长尺度的规划具有更为科学、坚实的基础.
文献关键词:
海面变化;贝壳堤;泥质堤;堤后洼地;障壁岛-潟湖体系;地质演化周期性
作者姓名:
王宏
作者机构:
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天津300170;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岸带地质环境重点实验室,天津300170;华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天津30017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王宏-.渤海湾障壁岛-潟湖型成陆过程及对今后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启示—纪念天津地质调查中心第四纪地质调查与研究转入海岸带方向40年)[J].华北地质,2022(01):1-17
A类:
泥质海岸带,海面变化,泥质堤,古海岸线,堤后洼地,地质演化周期性
B类:
渤海湾,障壁岛,潟湖,成陆,后海,调查中,第四纪地质,地质调查与研究,转入,入海,地质学,纪冰川,地层学,地学,三代人,不懈努力,第二阶段,年代学,古生物学,地球物理学,中全新世,退过,假说,标志点,地貌学,现代人,相对海平面变化,冰融水,抵消,局地,新构造,自压,ka,潮间带,前提条件,牡蛎礁,岭地,贝壳堤,同属,前期研究,勾勒,订正,大海侵,凸起,地貌特征,距今,应属,第一期,向海,向陆,一侧,多期,沧海,桑田,人类活动,掩盖,环境现状,保有,潜水位,含水层,顶板,围海造陆,海堤,堤坝,地貌景观,自然过程,地质历史,划具
AB值:
0.250559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