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20世纪40年代中国"国民所得"估算问题
文献摘要:
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国民所得"估算成果迄今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学术影响.通过对"国民所得"成果的系统性爬梳发现:相较于1953年后规范化的国民账户体系中的相关指标,"国民所得"的涵义是宽泛的;14家估算者各异的估计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估值结果;国民账户体系相关指标核算方法是"国民所得"估算方法规范化的结果;与国民账户体系利用统计资料核算不同,"国民所得"估值主要通过非统计资料间接地推算得到.这些特点不仅造成了 20世纪40年代围绕"国民所得"问题的估算争议,也使得当前学界在利用相关资料时形成了歧见.研究表明,对不同时期的宏观经济指标进行学理考辨是必要的,厘清新旧指标的联系与区别才能更准确地作出经济分析.
文献关键词:
"国民所得";国民账户体系;估算;刘大中;巫宝三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缪德刚
作者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北京 100836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缪德刚-.20世纪40年代中国"国民所得"估算问题)[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2):136-152
A类:
国民所得,刘大中,巫宝三
B类:
学术影响,爬梳,梳发,国民账户体系,涵义,宽泛,估值,核算方法,估算方法,方法规范,统计资料,非统,间接地,推算,得当,歧见,宏观经济,经济指标,考辨,清新,联系与区别,出经,经济分析
AB值:
0.258895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