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相关概念的英译及其内涵演变
文献摘要: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相关概念的英译有一段较长的演变过程.与中文"中华民族"一词的早期内涵一样,辜鸿铭最初所使用的the Chinese nation多指汉人.毕范宇、李培恩通过翻译孙中山著作而在处理"中华民族"相关概念的英译问题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特别是毕范宇区分了nation和race,李培恩有意识地用Han来称汉人,为解决"中华民族"相关概念英文翻译中的范围问题以及多层次性问题奠定了基础.《中国之命运》的英译者将汉人和中国人进行了精确区分,汉人用Han专称,中国人通常用Chinese来指称,明晰了the Chinese nation表示现代中国全体国民的含义以及现代中国认同的多层次性.概念的翻译并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对原始文本的再创造,在再创造过程中,会呈现出不同政治力量对同一问题的不同阐释,这背后则与他们所倡导和遵循的不同政治理念有关.国民党长期以来主张建构以中华民族为国族的单一民族国家,对境内各民族的民族地位通常持否定态度,因此《中国之命运》的官方翻译也会秉持对境内各民族去民族化的原则.而中国共产党则是要建设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相关概念的英文翻译一方面会突出中华民族代表中国全体国民,另一方面也强调各民族具有民族地位,同时还会表明两种"民族"存在着差异.
文献关键词:
中华民族;翻译;辜鸿铭;三民主义;《毛泽东选集》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励轩
作者机构: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成都61000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励轩-.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相关概念的英译及其内涵演变)[J].学术月刊,2022(02):205-215
A类:
B类:
近代以来,内涵演变,辜鸿铭,Chinese,nation,多指,汉人,李培,孙中山,英译问题,race,有意识,Han,英文翻译,多层次性,译者,人通,指称,示现,现代中国,中国认同,语言转换,再创造,政治力,政治理念,国民党,国族,各民族,否定态度,民族化,多民族国家,面会,三民主义,毛泽东选集
AB值:
0.357826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