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合肥市典型臭氧污染特征及成因分析
文献摘要:
综合利用环境空气质量常规监测、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线监测,以及后向轨迹聚类分析、权重潜在源区分析和正交矩阵因子分解法等多种监测分析方法,基于合肥市经历的一次典型臭氧(O3)污染过程(2020年9月1—10日),系统分析了合肥市O3污染的典型特征及成因.结果显示,此次污染过程的O3小时平均浓度高达96μg/m3,且O3浓度波动较大,在9月6日13:00达到了224μg/m3,呈现出快速生成、快速消耗的污染特征,并在夜间呈现出非典型的二次峰值过程.污染期间,合肥市基本处于VOCs控制区,芳香烃对O3生成潜势的贡献最大(45.2%),其次是烷烃(31.8%)和烯烃(21.5%);污染阶段的VOCs主要来自机动车排放源(44.1%)、燃烧源(21.3%)、工业源(15.3%)、溶剂使用源(12.4%)和天然源(6.9%),累积阶段和污染阶段均受机动车尾气排放和溶剂使用的影响较大.此外,台风外围下沉气流和高温、低湿、低风速等气象条件是引发此次O3污染过程的主要外因,而合肥市周边的高污染区域则是此次O3污染过程的潜在外部源区.
文献关键词:
O3污染;典型特征;O3生成潜势;来源分析
作者姓名:
赵旭辉;张付海;王含月;董昊;朱余
作者机构:
安徽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安徽合肥 230071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赵旭辉;张付海;王含月;董昊;朱余-.合肥市典型臭氧污染特征及成因分析)[J].中国环境监测,2022(04):90-103
A类:
B类:
合肥市,臭氧污染特征,成因分析,环境空气质量,常规监测,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线监测,后向轨迹聚类分析,潜在源区分析,正交矩阵,阵因子,因子分解,分解法,监测分析,O3,污染过程,典型特征,平均浓度,浓度波动,快速生成,非典型,二次峰值,本处,控制区,芳香烃,生成潜势,烷烃,烯烃,机动车排放,排放源,工业源,天然源,机动车尾气排放,台风,围下,下沉气流,低湿,低风速,气象条件,外因,高污染,污染区,来源分析
AB值:
0.400043
相似文献
广州市冬季一次典型臭氧污染过程分析
裴成磊;谢雨彤;陈希;张涛;邱晓暖;王瑜;王在华;李梅-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环境资源利用与保护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40;中国科学院深地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广州 510640;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广东省广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广州 510060;暨南大学质谱仪器与大气环境研究所,广东省大气污染在线源解析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州 510632;粤港澳环境质量协同创新联合实验室,广州 510632;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广州 510530;广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广州 510308;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研究院,广州 510632;广东省科学院资源利用与稀土开发研究所,广州 510650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