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中华民族慈善教育:内涵、原则与方法
文献摘要: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的出台以及党和国家提出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大力推进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加强慈善教育理应成为新时代民族工作和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慈善是一项促进各民族均衡发展和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事业,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中华民族慈善教育是指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开展的有关中华民族和各民族慈善历史、慈善文化、慈善实践和慈善知识的教育.中华民族慈善教育的原则包括阶段性原则、知行合一原则、本土性原则、相互性原则和真实性原则.中华民族慈善教育的方法主要有课堂教学、媒体宣传、主题活动、机构走访、服务学习和项 目化学习.中华民族慈善教育有利于为民族地区带来更多的慈善资源,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富裕和均衡发展;有利于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增进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有利于唤起各民族团结奋斗的记忆,促进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和中华文化认同.
文献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慈善;慈善教育;中华民族慈善教育;第三次分配
作者姓名:
赵杰翔;朱健刚
作者机构:
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天津 30035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赵杰翔;朱健刚-.中华民族慈善教育:内涵、原则与方法)[J].民族教育研究,2022(03):14-22
A类:
中华民族慈善教育
B类:
原则与方法,慈善法,第三次分配,配作,公益慈善,慈善事业,新时代民族工作,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慈善文化,知行合一,本土性,相互性,真实性原则,媒体宣传,主题活动,走访,服务学习,民族地区,区带,慈善资源,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团结互助,民族关系,唤起,民族团结,团结奋斗,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
AB值:
0.23167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