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基于地面观测资料的全球高温阈值探讨
文献摘要:
利用全球地面观测数据,筛选整理得到相对完整的1990—2019年全球1969个站点逐日最高气温资料集,并采用实际累积概率分布阈值计算方法,对全球(不包括非洲)高温阈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以实际最热三个月为统计时间窗、以90百分位数为高温阈值的计算方法较为合理,能较好反映最高气温的极端性,且与中国业务标准和习惯较吻合.2)全球高温阈值总体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但受气候、海陆差异、海拔等影响,不同地区差异显著.温带地区高温阈值受纬度影响最明显,在热带地区受气候类型影响更显著.海洋气候及高海拔地区高温阈值较同纬度其他地区低.3)亚洲高温阈值区域差异显著,东亚季风区30—36℃,中南半岛37—40℃,印度半岛、中亚、阿拉伯半岛阈值均超过40℃,其中阿拉伯半岛可达42—48℃.欧洲大陆和北美洲高温阈值总体从南向北递减,大值中心分别位于伊比利亚半岛、巴尔干半岛(34—40℃)和美国西南部沙漠气候区(40—44℃),45°N以北地区高温阈值普遍低于32℃.南美洲除沿海和西部高海拔地区外,高温阈值总体较均匀(34—37℃).大洋洲高温阈值分布极不均匀,澳大利亚北侧和东侧地区32—35℃,中西部沙漠地区40—41℃.
文献关键词:
最高气温;阈值;概率分布;百分位数;全球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杨舒楠;孟庆涛;周宁芳;赵威
作者机构:
国家气象中心,北京 100081;中国气象局-河海大学水文气象研究联合实验室,北京 100081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杨舒楠;孟庆涛;周宁芳;赵威-.基于地面观测资料的全球高温阈值探讨)[J].气象与减灾研究,2022(01):10-21
A类:
B类:
地面观测,观测资料,观测数据,理得,逐日,日最高气温,资料集,累积概率分布,最热,时间窗,百分位数,极端性,赤道,两极,受气,海陆,地区差异,温带,纬度,热带地区,气候类型,海洋气候,高海拔地区,区域差异,东亚季风,季风区,中南半岛,印度半岛,中亚,阿拉伯半岛,北美洲,南向,伊比利亚,巴尔干半岛,西南部,气候区,南美洲,区外,大洋洲,值分布,极不,北侧,东侧,沙漠地区
AB值:
0.353584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