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基于SBAS-InSA R技术的采空区残余变形规律分析
            文献摘要:
                    针对传统测量技术存在观测周期长、人力成本高等问题,以及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易受时空失相关、大气相位延迟等影响,本文采用小基线集技术(SBAS-InSAR)对24景Sentinel-1A影像进行时序处理,探讨了SBAS-InSAR技术的可行性,并分析了采空区残余变形的规律.将SBAS处理得到的结果与水准测量获得的累计沉降值进行对比发现,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在趋势上完全一致,所有点的平均均方根误差和标准差分别为11.05 mm和20.22 mm.分析研究区域的沉降情况发现,90209工作面沉降最为明显,累计沉降值最大达到32 m m,90208工作面和90207工作面累计沉降值最大达到13 m m,90105工作面累计沉降值最大达到8 mm,9101工作面沉降值接近于0.90209工作面的下沉速率最大达到88 mm/a,90208工作面的下沉速率最大达到59 m m/a.提取6个沉降较为明显的点进行时序分析,发现90209工作面内点的下沉符合二次相关关系,而90208工作面内点的下沉符合线性关系.研究表明,采空区残余变形的沉降速率在逐渐减小,在开采结束后5a以上,残余变形接近于0,且发生残余变形的区域基本位于采空区内部.研究结果表明,SBAS-InSAR技术在研究矿区残余变形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文献关键词:
                    SBAS-InSAR技术;精度分析;时序分析;残余形变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梁思语;胡海峰
                    
                作者机构:
                    太原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山西太原030024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梁思语;胡海峰-.基于SBAS-InSA R技术的采空区残余变形规律分析)[J].中国矿业,2022(12):70-78
                    
                A类:
                InSA
                B类:
                    SBAS,采空区,残余变形,变形规律,规律分析,传统测量技术,技术存在,观测周期,人力成本,差分干涉测量技术,相位延迟,小基线集技术,InSAR,Sentinel,1A,理得,水准测量,累计沉降,沉降值,完全一致,有点,时序分析,内点,二次相,沉降速率,5a,矿区,精度分析,残余形变
                AB值:
                    0.272678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