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鲁西南2020年两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形成机制分析
文献摘要:
利用常规地面、高空观测和ERA5再分析数据,对鲁西南2020年7月22日(简称"7·22"过程)和8月6-7日(简称"8·6"过程)两次区域性大暴雨及伴随的短时强降水形成机制诊断分析.结果表明:"7·22"过程是一次地面气旋降水过程,大暴雨主要出现在气旋中心至移向右前部的倒槽内,短时强降水是对流不稳定触发后,惯性不稳定的增强造成."8·6"过程是一次副高边缘暖区降水过程,大暴雨主要出现在低空急流的前端、地面辐合线附近,短时强降水由对流不稳定的触发和释放造成."7·22"过程暖湿急流较强,水汽通量散度和动力条件显著强于"8·6"过程,超低空强辐合区、水汽通量散度辐合大值区、水平动能大值区边缘的强锋生区以及湿位涡MPV大值区边缘的|MPV2|小值区对短时强降水的出现区域指示较好.两次过程分析均表明垂直上升运动和深厚湿区的配合对短时强降水的出现时间指示较好.
文献关键词:
大暴雨;短时强降水;比湿;垂直上升运动;不稳定条件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李博;吕桂恒;高飞;刘飞;郭文明
作者机构:
山东省菏泽市气象局,菏泽274000;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气象局,菏泽274600;山东省菏泽市曹县气象局,菏泽274400;中国人民解放军91937部队,舟山316000;中国人民解放军91876部队,秦皇岛06600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李博;吕桂恒;高飞;刘飞;郭文明-.鲁西南2020年两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形成机制分析)[J].气象科技,2022(05):702-712
A类:
B类:
鲁西南,大暴雨,暴雨过程,机制分析,空观,ERA5,再分析数据,短时强降水,诊断分析,气旋,降水过程,移向,右前,前部,槽内,对流不稳定,副高,暖区降水,低空急流,地面辐合线,暖湿,水汽通量散度,动力条件,超低空,平动,锋生,湿位涡,MPV2,两次过程,过程分析,垂直上升运动,比湿,不稳定条件
AB值:
0.336354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