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普通话儿童致使动词终结义的习得研究
文献摘要:
本文考察3岁和5岁的普通话儿童是否接受使用致使动词与完整体标记词"了"连用的句子描述零结果"未终结"事件.在汉语中,致使动词有单语素(如"杀")和动结式(如"杀死")两种形式.研究采用真值判断任务,分别测试三种不同结构的致使动词:i)单语素;ii)动结式;iii)单语素+"好几次".结果表明,对能描述两种事件完成情况(终结+未终结)的单语素致使动词,普通话儿童很难达到成人般准确的理解,因为这个理解依赖上下文,需要成熟的语用推理能力.在没有明显的语言形式提示或触发(例如与"好几次"连用)的情况下,普通话儿童很难消除这个隐涵的事件终结义.5岁儿童已经较好地掌握动结式的终结蕴含,但可能因为习得的过度概括趋势,把终结蕴含推至单语素形式.3岁组则有不少儿童接受用动结式完整体形式的句子表述未终结事件,这种习得行为给著名的致使动词"终结义习得悖论"提供了新的证据,并从普通话儿童角度做出了解释.
文献关键词:
致使动词;终结义;未终结;终结义习得悖论;语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刘金虹;禤倩映
作者机构:
惠州学院外国语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刘金虹;禤倩映-.普通话儿童致使动词终结义的习得研究)[J].当代语言学,2022(03):371-391
A类:
致使动词,终结义,习得行为,终结义习得悖论
B类:
普通话,话儿,完整体标记,标记词,连用,句子,未终结,单语,语素,动结式,杀死,真值,iii,好几,几次,完成情况,上下文,语用推理,推理能力,语言形式,少儿,受用,语用能力
AB值:
0.180482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