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贺兰山东麓一次飑线过程演变特征分析
文献摘要:
2020-06-17午后,在贺兰山东麓出现一次飑线天气过程,宁夏中北部及内蒙古乌海市等地出现了雷电、大风和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基于多普勒雷达资料、卫星云图、闪电定位仪监测数据及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结合地形对该次飑线过程的发生发展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飑线过境期间,地面气象要素出现剧烈变化,并伴有明显的雷暴、闪电现象.飑线经过沙湖时,湖面蒸发水汽的垂直输送促进了飑线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在沙湖附近出现的最大降水中心、闪电强中心与降水中心吻合.在该过程前期,宁夏中北部及周边地区的大气层结不稳定,且午后的近地面辐射增温进一步加剧不稳定层结,当中高纬度冷空气沿脊东移南下时,在内蒙古阿拉善盟境内与暖气团交汇,诱发飑线形成.高低空对应的温压场不对称,系统配置呈现前倾结构,低层暖平流、高层冷平流的配置以及强的垂直风切变对该次飑线的生成与发展有利.贺兰山地形和沙湖水面对该次飑线系统起到增幅和能量补充作用.飑线系统在东移过程中,由于中低层气流受贺兰山脉地形抬升,垂直运动进一步增强,促进了飑线系统的发展.从雷达回波和卫星云图演变看,飑线系统翻山后得到明显加强;在东移经过沙湖时,又得到了湖面水汽和热能补充,使飑线系统得以持续.
文献关键词:
贺兰山东麓;飑线;前倾结构;地形抬升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李伟;穆建华;洪国平;何佳;闫军
作者机构:
中国气象局旱区特色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管理重点实验室,宁夏 银川 750002;武汉区域气候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4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李伟;穆建华;洪国平;何佳;闫军-.贺兰山东麓一次飑线过程演变特征分析)[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02):208-214
A类:
前倾结构
B类:
贺兰山东麓,飑线,演变特征,午后,天气过程,中北部,乌海市,雷电,短时强降水,强对流天气,多普勒雷达,卫星云图,闪电定位,定位仪,气象观测,观测资料,发展机制,过境,地面气象要素,雷暴,沙湖,湖面,蒸发水,水汽,垂直输送,大降水,周边地区,大气层结,层结不稳定,近地,增温,不稳定层结,中高纬度,冷空气,东移,南下,阿拉善盟,暖气团,线形,低空,压场,系统配置,暖平流,层冷,冷平流,强的垂直风切变,湖水,水面,能量补充,充作,中低层,山脉,地形抬升,垂直运动,雷达回波,翻山,山后,热能
AB值:
0.330924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