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城市更新政策制定中公众利益的制度化及其规划表达机制演变
文献摘要:
公众利益在城市规划中的捕获、实现和演替始终是城市规划政策制定和更新实践的核心话题.借鉴杜威的公众理论和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聚焦1949年以来我国四个主要发展阶段中的"公众"主体及"公众利益"内涵,试论我国城市更新政策制定中不同尺度的公众利益制度化及其在规划中的表达机制演变,包括功利主义、统一行动、和交往转向三种路径.研究认为,我国城市更新中公众利益的制度化与西方国家的功利主义起源具有不同逻辑,在经历了从统一行动到集体获利的内涵演变过程之后,近期出现面向多主体协作的交往转向,体现在城市更新中基于社区参与的微改造模式探索.研究发现,我国城市更新中公众利益的构成主体从强调政府管控、突出市场作用、逐渐转向政府监管下的社区协作共建,反映了从旧城改造到社区更新的空间尺度下移.公众利益的内涵从强调物质空间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转为关注社会空间维度和培育社区社会资本,在规划体系中逐渐形成涵盖人民代表大会、规划委员会、社区规划师制度等"国家—地方—社区"的三尺度公众利益表达机制,表现出不断向公众开放的趋势.通过分析城市更新政策制定中公众利益的不同制度化轨迹,为理解我国存量转型背景下公众诉求和协作关系提供理论视角与分析框架借鉴.
文献关键词:
公众利益;城市更新;规划机制;社区规划师;善治哲学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赵楠楠;刘玉亭;王珺
作者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40;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40;香港城市大学公共政策系,香港,999077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赵楠楠;刘玉亭;王珺-.城市更新政策制定中公众利益的制度化及其规划表达机制演变)[J].城市发展研究,2022(11):49-56,96
A类:
善治哲学
B类:
城市更新政策,公众利益,规划表,表达机制,城市规划,演替,规划政策,更新实践,杜威,哈贝马斯,交往理论,国四,论我国,不同尺度,功利主义,统一行动,西方国家,动到,获利,内涵演变,多主体协作,社区参与,微改造,改造模式,政府管控,政府监管,管下,社区协作,协作共建,旧城改造,社区更新,空间尺度,下移,物质空间,空间建设,地方经济发展,社会空间,空间维度,社区社会资本,规划体系,人民代表大会,规划委,社区规划师,三尺度,利益表达,公众诉求,协作关系,规划机制
AB值:
0.378291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