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从肠道微生态探讨"肝-肠相通"理论在骨质疏松症防治中的应用
文献摘要: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慢性代谢性骨病,中医学认为肝、脾、肾三脏虚损是导致骨质疏松症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明代医家李梃提出的"肝-肠相通"理论是经络、脏腑、手足、阴阳相通的全新脏腑关联模式.该理论认为,肝寄辅于大肠,肝脏通过疏泄功能作用于大肠,从而达到降气泄浊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胆无法降浊气之能.现代医学亦提出了"肝-肠轴"学说,即良好的肝脏功能和稳固的肠道内环境生理上互为因果,病理上相互作用,一旦两者之间的动态平衡被打破,疾病随之而来."肝-肠轴"学说的提出从现代医学角度解释了"肝-肠相通"理论.
文献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肝-肠相通";"肝-肠轴";肠道微生态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孙钰;杨利学;王官林;朱伟
作者机构:
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712000;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陕西 咸阳71200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孙钰;杨利学;王官林;朱伟-.从肠道微生态探讨"肝-肠相通"理论在骨质疏松症防治中的应用)[J].中医学报,2022(06):1148-1152
A类:
B类:
肠道微生态,相通,骨质疏松症,代谢性骨病,中医学,虚损,医家,经络,脏腑,手足,阴阳,关联模式,过疏,疏泄,功能作用,降气,气泄,浊气,现代医学,肠轴,肝脏功能,互为因果,动态平衡,随之而来
AB值:
0.379295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